顯示具有 家族遺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家族遺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肺癌家族史家庭 當心晚期肺腺癌風險】


一名年約50歲的許女士(化名),連續一年出現慢性咳嗽的症狀,前三個月更產生胸悶及骨頭酸痛的現象,不以為意的她,以為只是工作太累所導致。但是因骨頭酸痛加劇來院求診,經由檢查發現罹患肺腺癌,同時已經有多處骨頭轉移及右胸惡性肋膜積水。未有抽菸習慣的許女士,確診為遠處轉移的晚期肺腺癌,而許女士的父親為不吸菸的肺癌患者,由此可見肺癌家屬對於肺癌風險應多加留意,若有類似情況,建議立即進行檢查。

台灣肺癌盛行率,其中高達九成女性肺癌族群為非吸菸者,且組織細胞形態以肺腺癌為主。台中榮總整合性癌症中心張基晟主任表示,亞洲民眾肺癌的形成原因,大約一半肺癌的形成跟抽菸有關,也有相當大的部分是不知道確切原因。其他肺癌的可能相關危險因子包括有毒物質的暴露像石綿、砷、鎳、鉻,二手菸,曾罹患間質性肺病及肺結核者,有家族史等等。

根據國科會與衛生署共同贊助之肺癌研究,針對1,125位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以低密度電腦斷層(LDCT)進行篩檢分析,發現481 (42.8%)的肺癌家屬,肺部出現非鈣化結節,追蹤至第二年其中有19位家屬目前已證實罹患肺癌。而肺部出現非鈣化結節者,大部分不是癌症,但是仍需追蹤,並與照顧醫師討論。張基晟主任根據此研究數據分析,多發家族史(即直系家屬中超過1位以上罹患肺癌)其親屬罹患肺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約20倍,單發家族史(即直系家屬中有1位罹患肺癌)其親屬罹患肺癌機率,則約為一般人的5倍,顯示肺癌家族史可能為影響肺癌發生的因素之一(依據民國九十六年衛生署,55歲以上肺癌資料)。

張基晟主任進一步說明,會得到肺癌是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之結果,基因可能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許多不抽菸的肺癌患者,或是直系家屬中有罹患肺癌之肺癌患者,經常誤以為因自身基因不良,才導致肺癌,甚至害怕遺傳至下一代。但事實上,基因具多形性而無優劣之分,也許某類型的基因較容易受目前環境影響而罹患肺癌,隨著環境的改變,另一類型的基因也可能提高肺癌罹患率。肺癌風險主要仍視基因對於環境的易感性而定,有家族史者應此視為可能危險因子之一,未來仍然需要更大型國家級研究發掘其中問題所在。

張基晟主任說明,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以肺腺癌和扁平細胞癌為主,目前非小細胞肺癌中的晚期肺腺癌治療藥物主要分為標靶治療與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根據標靶的存在與否,而有不同的治療藥物,像是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酪胺酸酶抑制劑適用與否,取決於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是否突變而定,患者在服用後,易產生皮膚乾燥、起紅疹或青春痘、腹瀉等副作用,另一類標靶治療為血管新生抑制劑,若是使用單株抗體類血管新生抑制劑則需與化療藥物合併治療。

而化學治療的部分,目前以鉑類搭配第三代化療藥物為標準治療,臨床研究顯示化療藥物對於晚期肺腺癌治療成效顯著,部分患者可能會產生白血球下降、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皆可藉由支持性藥物獲得緩解,例如新一代的化療藥物,每三週治療一次,輔以綜合維他命和葉酸等預防性給藥,傳統化療常見副作用的發生機率大幅減少,且不易產生掉髮的狀況,協助晚期肺腺癌患者改善生活品質。

張基晟主任呼籲,早期診斷治療對於肺癌患者相當重要,至於該不該作篩選,或是該針該對那類民眾作篩選,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若是民眾不幸發現罹患晚期肺腺癌,應儘快就醫治療,以免造成患者體力消耗,進而影響未來的治療成果,同時也需配合專業治療,以增加存活時間。此外,由於吸菸容易降低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吸菸肺癌患者應馬上戒菸,才可維持較佳的體力及降低相關併發症的發生機率,並提升晚期肺腺癌治療成果。(來源:癌症照護網)
※造訪我們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

【潛血腸鏡難精準! 「抽血」驗癌兄弟揪出零期癌 】


台中市一對中年兄弟,由於父親與母親皆因大腸癌離世,對大腸癌的高家族遺傳機率相當擔憂,兄弟倆每年固定遵守醫院規定,定時接受「糞便潛血」的檢驗與腸鏡檢查,幾年下來對檢測的模糊結果及繁複清腸準備產生疑慮,所以便轉向「血液驗癌」的方式定期檢查,果然在腫瘤初生時發現零期癌。

*大腸癌發生率往上飆 傳統檢查方式不夠準又繁瑣
台灣每三十五分鐘就有一個人確診罹患大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過去十年成長了超過八成。內科柯雅琳醫師表示,大腸癌具有極高的家族遺傳性,例如有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等、有腺瘤型息肉的病史、有家族史,一等親(父母、兄弟姊妹)中患有大腸癌或進階型腺瘤、曾罹患慢性發炎性大腸疾病者,都算是高危險群。

近年國內衛生單位推行大腸直腸癌篩檢,民眾逐漸養成每年「糞便潛血」檢查,可惜目前大腸內視鏡的準備過程麻煩、又要忍受內視鏡侵入腸道的不適;糞便潛血檢查的準確率不高,過程也麻煩,來回檢查之下,再次錯失黃金治療期。數據顯示大腸直腸癌 0-1 期(初期)的五年治癒率高達八成以上;反觀到了第4期(晚期)卻僅有近一成的治癒率。另一方面,晚期大腸直腸癌的治療費用大幅提高,對大部份的病患來說,是相當沉重的負擔。

*腸癌檢驗新科技 「一管血」即可揪出癌細胞
柯雅琳醫師指出,經由「血液」驗腸癌細胞,是近年新發展的腸癌檢驗科技,只要抽取患者「一管血液」樣本,即可在十億個正常細胞中找出一個變性癌細胞,相對之下準確率極高,能夠落實「及早發現」的目標。

一般人在癌前階段,每十億顆細胞內,僅會有一顆循環腫瘤細胞,而進入到早期大腸直腸癌,在每十億個細胞內有數十顆循環腫瘤細胞,但糞便潛血與大腸鏡檢,皆須待腫瘤細胞成形,影響周邊組織後才會顯現異常症狀,檢測時還須忍受清腸的痛苦,或是一旦清腸不全又須等待下次檢驗,惡性循環之下,不只費時又費力,所以只需要「血液」的腸癌檢驗,可以說是「早期預防」的一大趨勢。(來源:健康醫療網)
了解更多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失智、健忘怎區分?如何預防失智症?】


一個人隨著年紀變大,偶爾的健忘是難免的,但是健忘要怎麼與病態性的失智作區別?一般而言,健忘雖然會忘記某件事情,但是在提醒後會「回想起來」,而失智症則會把以前親身體驗過的人、事、時、地、物「完全忘記」,即使給予提示,還是沒有辦法回想起來。

所以失智症的病人會忘記自己所熟悉的技能,有時甚至會想不出合適的語彙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反覆述說同樣的事情,或是問同樣的問題。

失智症除了會以記憶力的衰退來表現,也會伴隨抽象與思考能力的減退,例如計算與語言能力,連帶的,會引起認知障礙與行為的變化,如妄想(Delusion)、錯認(Misidentification)、幻覺(Hallucination)、行為問題(Behavior Disorder),或憂鬱症(Depression)的產生。

就「妄想」而言,失智症的病人常常會幻想有人要害他,要偷他的東西,甚至會擔心自己被遺棄。
而「錯認」則是忘記以往自己所熟悉的事情,有時甚至會把夢境,或電視上的劇情與真實生活搞混在一起。

至於「幻覺」,則是會看到不存在的東西、聽到奇怪的聲響,或聞到特別的味道,對於感官上的體認,也會與一般人不一樣。

失智症的病人會因為這些「抽象」與「認知」上的改變,而產生「行為的變化」,有時甚至會認不得自己的家人,把親人當作壞人來攻擊,外出後,也忘記要怎麼回家。這些都是失智症特有的行為,一般常見的健忘,並不會出現上面的情況。

至於憂鬱症,目前發現失智症的患者常常會發生憂鬱症。高達百分之五十二點二的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同時併發憂鬱症的產生,而且憂鬱的程度越高,認知能力衰退的情況也越嚴重。

*失智症的發生原因
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以疾病而言,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症(Parkinsonism)、腦神經退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梅毒、甲狀腺功能低下、中風、頭部外傷、肝腎功能出現問題,都有可能會引發失智症。
在營養素上,維生素B12或葉酸的缺乏,也被認為與失智症的產生有關。
另外,在生活型態上,如酗酒與抽菸,也被證實會引起失智症。而且抽菸對於男性的影響更為明顯。目前發現有抽菸習慣的中年男性,無論是在認知或表達能力,整體的表現,都比沒有抽菸習慣的男性來得差。
但是,如果能夠戒菸超過十年,這種由抽菸所造成的失智,就不會表現得那麼明顯。

如何預防失智症?
在門診,我常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就是失智症會不會遺傳。特別是家中有長輩罹患失智症的家屬,每次來門診一定會問我這個問題。他們都很擔心自己老了以後,會不會與親人一樣,什麼事都記不得了。

*究竟基因會不會影響失智症?失智症會不會遺傳呢?
除了剛剛提到有些導致失智症的疾病會遺傳,目前也發現某些特殊的基因會影響我們的智力與記憶力。例如APOE4這個基因序列,就被認為與失智症的產生有關。如果家族帶有APOE4這個基因,那麼,就有較高的風險會發生失智症。

另外,基因的表現也會受到年齡的影響。當年紀越大,身體越沒有辦法去調控,並且抑制「負面」基因的表現,這時負面基因所帶來的記憶力衰退就會更加明顯。

但是不解釋還好,家屬一聽到失智症「有可能」會遺傳,聽完後,往往就更緊張了。於是他們會再問我,那麼,這樣要怎麼辦?難道「命中注定」老了一定會失智嗎?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或可以做些什麼來提早預防?

瑞典從一九六八至二○○五年,收集十八歲年輕人的心臟功能、體能表現與認知能力,並且追蹤這些年輕人在四十幾年後的狀況,他們發現十八歲時的心臟功能、體能表現與認知能力,與往後是否會發生「早發性失智症」有關,所以如果能「盡早」養成運動的習慣,訓練心臟功能,並且持續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如閱讀書籍,都可以降低年老時產生失智症的風險。
之前的研究,也發現「學習新的語言」可以增加腦內神經元的連接突觸,而且學習新的語言與技能、增強體能,或參加社交活動,都被證實可以減少老年時發生失智症的機會。
雖然年長者的學習能力不像年輕人那麼強,但是目前發現,對於年長者,有動機、有條理、有組織,而且系統性的學習新的事物,對於失智症的治療是很有幫助的。

【張醫師暖心提醒】
社交活動與腦力遊戲除了可以防止老年失智,也可以把憂鬱症擋在門外,所以,如果想要防止「命中注定的失智」,最有效的方法是運動、增加社交活動,再加上活到老,學到老,這樣一來,就可以把罹患失智症的機會降到最低。(來源:元氣網)
了解更多健康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摸到頸部硬硬的 當心是甲狀腺癌】


目前在台灣,每10萬人中,約有5至7人罹患甲狀腺癌,是女性10大癌症發生率的第5名,好發於20到45歲,雖然比例低,但是發生率有逐年上升傾向,讓人不得不注意甲狀腺癌的重要性。

20~25%髓質癌患者 有家族遺傳傾向

甲狀腺癌成因多不明,目前證實最有關連的是輻射暴露(例如居住在輻射汙染區域、兒少時頭頸部或胸部上方曾接受過多X光等輻射性檢查或放射線治療),而且可能在10至20年後才發生,此外,有約20~25%的髓質癌患者具有家族遺傳的傾向,有些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可能與甲狀腺惡性淋巴瘤的發生有關。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黃晞育表示,甲狀腺癌一般可分為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分化不良(未分化)癌、轉移癌與其他較罕見癌類,其中以乳突癌所佔比例最高(約75%),其次是濾泡癌(約15%),而其他的癌則發生比率較少,髓質癌、分化不良癌各約佔5%。

盡早治療 預後良好 一般而言,分化良好型癌(乳突癌及濾泡癌)在人體所有癌症中,相對而言算是生命危害很少的癌,主要是因為其生長緩慢,而且可使用手術切除、放射碘131、甲狀腺素治療等治療方法,在一般狀況下,病人的預後良好。

甲狀腺癌最常見症狀是頸部摸到腫塊,或在健康檢查接受甲狀腺超音波而發現腫塊,如果腫塊摸起來是硬而且表面不平滑,則要考慮乳突癌的可能性,但濾泡癌有時摸起來是軟而有彈性,還有,有些患者也可能會摸到頸部淋巴結,此外,比較少出現的症狀有: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呼吸困難及胸部不適、體重減輕等。

另外,做過甲狀腺全切除的病人,醫師會根據病人年齡、性別、癌細胞的種類、腫瘤大小、局部和淋巴腺侵犯程度來決定是否做放射性碘-131治療,黃晞育醫師表示,施行甲狀腺全切除術後,理論上體內甲狀腺球蛋白數值應近於零,若術後追蹤顯示逐漸上昇的甲狀腺球蛋白,則表示有局部復發或轉移情形發生。(來源:優活健康網)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 肺癌家族史家庭 當心晚期肺腺癌風險】


一名年約50歲的許女士(化名),連續一年出現慢性咳嗽的症狀,前三個月更產生胸悶及骨頭酸痛的現象,不以為意的她,以為只是工作太累所導致。但是因骨頭酸痛加劇來院求診,經由檢查發現罹患肺腺癌,同時已經有多處骨頭轉移及右胸惡性肋膜積水。未有抽菸習慣的許女士,確診為遠處轉移的晚期肺腺癌,而許女士的父親為不吸菸的肺癌患者,由此可見肺癌家屬對於肺癌風險應多加留意,若有類似情況,建議立即進行檢查。

台灣肺癌盛行率,其中高達九成女性肺癌族群為非吸菸者,且組織細胞形態以肺腺癌為主。台中榮總整合性癌症中心張基晟主任表示,亞洲民眾肺癌的形成原因,大約一半肺癌的形成跟抽菸有關,也有相當大的部分是不知道確切原因。其他肺癌的可能相關危險因子包括有毒物質的暴露像石綿、砷、鎳、鉻,二手菸,曾罹患間質性肺病及肺結核者,有家族史等等。

根據國科會與衛生署共同贊助之肺癌研究,針對1,125位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以低密度電腦斷層(LDCT)進行篩檢分析,發現481 (42.8%)的肺癌家屬,肺部出現非鈣化結節,追蹤至第二年其中有19位家屬目前已證實罹患肺癌。而肺部出現非鈣化結節者,大部分不是癌症,但是仍需追蹤,並與照顧醫師討論。張基晟主任根據此研究數據分析,多發家族史(即直系家屬中超過1位以上罹患肺癌)其親屬罹患肺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約20倍,單發家族史(即直系家屬中有1位罹患肺癌)其親屬罹患肺癌機率,則約為一般人的5倍,顯示肺癌家族史可能為影響肺癌發生的因素之一(依據民國九十六年衛生署,55歲以上肺癌資料)。

張基晟主任進一步說明,會得到肺癌是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之結果,基因可能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許多不抽菸的肺癌患者,或是直系家屬中有罹患肺癌之肺癌患者,經常誤以為因自身基因不良,才導致肺癌,甚至害怕遺傳至下一代。但事實上,基因具多形性而無優劣之分,民眾不需存有此迷思,也許某類型的基因較容易受目前環境影響而罹患肺癌,隨著環境的改變,另一類型的基因也可能提高肺癌罹患率。肺癌風險主要仍視基因對於環境的易感性而定,有家族史者應此視為可能危險因子之一,未來仍然需要更大型國家級研究發掘其中問題所在。

張基晟主任說明,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以肺腺癌和扁平細胞癌為主,目前非小細胞肺癌中的晚期肺腺癌治療藥物主要分為標靶治療與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根據標靶的存在與否,而有不同的治療藥物,像是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酪胺酸酶抑制劑適用與否,取決於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是否突變而定,患者在服用後,易產生皮膚乾燥、起紅疹或青春痘、腹瀉等副作用,另一類標靶治療為血管新生抑制劑,若是使用單株抗體類血管新生抑制劑則需與化療藥物合併治療。

而化學治療的部分,目前以鉑類搭配第三代化療藥物為標準治療,臨床研究顯示化療藥物對於晚期肺腺癌治療成效顯著,部分患者可能會產生白血球下降、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皆可藉由支持性藥物獲得緩解,例如新一代的化療藥物,每三週治療一次,輔以綜合維他命和葉酸等預防性給藥,傳統化療常見副作用的發生機率大幅減少,且不易產生掉髮的狀況,協助晚期肺腺癌患者改善生活品質。
張基晟主任呼籲,早期診斷治療對於肺癌患者相當重要,至於該不該作篩選,或是該針該對那類民眾作篩選,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若是民眾不幸發現罹患晚期肺腺癌,應儘快就醫治療,以免造成患者體力消耗,進而影響未來的治療成果,同時也需配合專業治療,以增加存活時間。此外,由於吸菸容易降低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吸菸肺癌患者應馬上戒菸,才可維持較佳的體力及降低相關併發症的發生機率,並提升晚期肺腺癌治療成果。(來源:癌症照護網)
了解更多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 http://www.makegene.com/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台灣邁入老年化社會,失智症有徵兆可循 。】


由茱莉安•摩爾、亞歷•鮑德溫主演的《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讓女主角奪得奧斯卡獎,也引發民眾對失智症的關注。最常見的失智症種類是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其典型之起始症狀為記憶障礙,病人會遺忘剛剛發生的事(短期記憶差),而較久以前的記憶(長期記憶)則相對在發病初期不受影響。



根據衛福部資料,推估民國103年底台灣失智人口約24萬人,這還不包含老年人輕微認知障礙(MCI)的52萬人,在未來的47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以平均每天增加40人的速度在成長。很多家中有年長者的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顛、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但是事實上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表達能力、空間感、計算能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個性改變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影響與家人的關係。就算沒有智力衰退的跡象,也常有妄想(阿茲海默型有15-56%),例如懷疑鏡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當乳癌來襲 家族成員需要做BRCA基因篩檢嗎?】


如果家族成員中有人罹患乳癌,你會怎麼辨?臨床上,就有一位王媽媽因為罹患三陰性乳癌,她不但去做BRCA基因篩檢,她的妹妹以及女兒也去做了基因檢測;結果證實,王媽媽以及她妹妹和女兒都同樣具有BRCA基因突變。醫師指出,這家人雖然罹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但是,以正面態度積極的做檢查,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一樣能享受快樂的人生!

*BRCA基因突變高危險群即適合做篩檢
收治這位王媽媽的耕莘醫院病理科主治醫師陳燕麟表示,王媽媽是因為罹患雙側三陰性乳癌住院,由於三陰性乳癌是BRCA基因突變的高危險群,因而進行了此項基因篩檢;至於BRCA基因突變的高危險群還包括小於45歲罹患乳癌、小於50歲罹患乳癌且家族中有人罹患乳癌或胰臟癌或攝護腺癌、小於60歲罹患三陰性乳癌、罹患卵巢癌、男性罹患乳癌、罹患胰臟癌或攝護腺癌,且家族中有人罹患乳癌、卵巢癌、胰臟癌、攝護腺癌。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遠離卵巢癌威脅 基因檢測預防有方 】

如果家族中有人罹患卵巢癌,妳會怎麼辦?一名20多歲年輕女子,當得知媽媽罹患卵巢癌後,積極的做了基因檢測,並定期做追蹤監控;其實,除了效法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將卵巢切除,來遠離卵巢癌威脅之外,還可以藉由避孕藥,或是多生幾個孩子,使卵巢休息,也可降低卵巢癌罹患機率。

*10-15%卵巢癌是因為基因遺傳
收治這名年輕女子和其母親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癌科主治醫師邱健泰表示,卵巢癌有90%是偶發性,太早來月經、晚停經、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接觸過石棉致癌物,或是曾經有使用荷爾蒙雌性激素,罹患卵巢癌風險相對較高;另外,有10-15%卵巢癌是因為基因遺傳性。

*卵巢癌突變基因包括BRCA1、BRCA2及HNPCC
長庚醫院曾經針對卵巢癌病人進行基因檢測,結果發現,大約有17%具有卵巢癌突變基因,包括BRCA1、BRCA2及HNPCC;邱健泰醫師指出,這位母親就是因為篩檢出有卵巢突變基因,因此她兩位女兒也做了基因檢測,而其中大女兒也發現有基因突變。目前做卵巢癌基因檢測可透過口水、血液及腫瘤細胞,萃取出DNA並經由生物晶片就能準確檢測,早期需要10至15萬元,目前已降價到十分之一。

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家族病史+高鹽飲食 18歲少年 死於胃癌】






年僅十八歲的大一男孩,長期吃泡麵當宵夜、熬夜念書,罹患胃癌治療一年後,因癌細胞擴散而死亡。醫師指出,目前沒有研究證實泡麵會致癌,但長期吃高鹽食品會增加胃癌風險,呼籲民眾少吃香腸、臘肉等醃漬食物。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乳癌危險因子大PK 猜猜那一種最可怕?】

乳房,是媽媽與孩子的親密連結管道,也是展現女人嬌美姿態的絕佳幫手,可惜,自2003年開始,乳癌就位居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的榜首,每年新增乳癌個案超過1萬2千人。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乳房漸漸被癌細胞「侵門踏戶」?哪一種危險因子的威脅性最大?

乳癌非一力可成!危險因子全揭曉

近年來,台灣女性乳癌的發生率持續上升,且爬升速度比其他癌症更快,許多人歸因於人口高齡化、飲食習慣、生活形態的改變,以及肥胖人口的增加。不過,乳癌並非是單一因素所造成,瞭解更多可能誘發乳癌的危險因子,積極控制或改變,更能守護乳房的健康,遠離乳癌的逆襲。
在和信乳癌多專科治療團隊編著的《一本讀通乳癌》中,乳癌的發生原因,包括:

1.性別與年齡:別以為女性才會罹患乳癌,雖然女性發生乳癌的機率遠大於男性,但台灣每年仍約有40至50位新發生的男性乳癌病例。而年齡越大,罹患乳癌的機率越高,70%女性病例發生在40至64歲,年齡中位數為53歲,比美國乳癌病人年齡中位數的64歲年輕許多。

2.家族病史:家族中若有一等親(母親、姊妹或女兒)罹患乳癌,其發生乳癌的機率為正常人的2至3倍。如果家族中有35歲以下的女性曾經罹患乳癌;父母雙方家族中有兩位以上的乳癌家族史;或有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的家族病史,都會讓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提高。

3.個人乳癌或其他癌症病史:單側乳房罹患過乳癌者,另一側再罹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至4倍。而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曾患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或大腸癌等癌症,罹患乳癌的機率也會比一般人更高。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我想念我自己,早發性失智 有徵兆可循 。】




失智症不是老人的專利!獲得許多電影獎項肯定的《我想念我自己》一片,描述50歲大學教授得到遺傳性早發阿茲海默症,逐漸失去的腦讓她覺得自己不再是自己,讓她與家人承受難以想像的挫折。

失智症協會舉行早發性失智症研討會,台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達夫說,65歲以下的失智症即為早發性失智症,初期症狀較不明顯。
陳達夫指出,一般失智症初期最常見症狀是短期記憶力減退,早發性失智症卻是以視覺空間異常、決策能力衰退、行為能力異常或語言功能退化為表現,以致比較難確定診斷。因此早發性失智症從發病到診斷所需時間平均較老年失智症個案延遲2到3年。

但早發性失智症的病程卻是進展較快,且症狀較多樣化,包含精神行為等症狀。

陳達夫還說,年長者發生失智症,多數人較能接受,認為是老化導致的疾病,但早發性失智症患者較年輕,外表和常人無異,行動能力佳,一旦因失智產生行為問題時,反而不易得到諒解。
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表示,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5萬人,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約1.2萬人,人數雖少,但患者可能正處於人生顛峰期,或扮演家中經濟支柱的角色,罹病往往對家庭帶來巨大的衝擊,非常需要各界更多的包容與援助。

陳達夫指出,早發性失智症病因多,包括家族病史、遺傳、腦傷、酒精性腦病變、憂鬱病史、甚至「三高」等都可能有關。

如果發現家人有嚴重個性轉變、智能減退而影響生活的情況,建議就醫檢查。如果兩代出現3名以上早發性失智症患者,可進一步做基因篩檢。

◎哪些徵狀可能暗示有失智症而需要進一步就醫呢?

●越來越明顯的記憶障礙:舊的事仍然很清楚,但剛講的話和發生的事就不行。
●計劃或解決事情有困難:原本得心應手的工作做起來好吃力。
●說話、讀寫能力出現新的困難。
●情緒和個性改變:這常被誤認為精神疾病,但若沒有明顯刺激事件且越來越嚴重,則要考慮失智徵兆。
●字彙或非字彙知識減弱:原本知道意義的詞彙或圖像照片現在卻無法正確表達。
●了解視覺影像或空間關係有困難:無法判斷距離遠近或平面中的3D圖形。
●計算能力下降。
●行為異常:出現重複性或強迫性的行為、不合宜的舉動(例如不適當的穿著或談話)、飲食習慣改變(例如暴食、變得愛吃甜食等)。
有任何一項改變,且症狀是漸進式的,就需要趕快就醫。(來源:自由時報)

※如果您覺得以上資訊對您有幫助造訪我們一昇幫助你了解更多。
官網《www.makegene.com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ake.url.tw/
歡迎來電一昇基因 【北區(02)2228-6220/中區(04)2280-1700/南區(06)261-3200】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什麼!心肌梗塞猝死跟基因缺陷有關?】



之前作家施寄青在家中心肌梗塞猝死,股市大亨翁大銘心血管疾病暴斃,而更多名人如溫世仁、孫大偉、馬兆駿…等猝死,造成民眾很大的震撼。一直以來,因心、腦血管疾病而造成的猝死時有所聞,而且許多人往往身體毫無徵兆,讓人不禁想問:為什麼會這樣?


「猝死」指的是在症狀發作之後六小時之內死亡。猝死來得快速,多半是心臟、腦部這兩方面的血管問題所引起,其中以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為最常見。根據衛服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病及腦中風合計接近20%,等於每5個人會有1人因此過世。引發的原因有一部分在於使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抽菸,而另一部分引起猝死的原因是由先天基因的缺陷所造成的異常,特別是小孩子、年輕人或小於40歲的成人。


既然和基因突變有關就有可能會遺傳,而年紀愈輕發生,愈有可能是基因缺陷所引起,多為顯性遺傳,即兒女有50%的機會得到。按照歐美國際心率不整學會建議,進行基因檢測的目的,可根據基因的分型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家族檢查是否帶有某些基因風險,以區別家屬中,誰是高危險,誰是低危險,若先天基因屬高風險,如臨床發現的AGT、ACE、APOE...等基因,其作用與去脂蛋白、血管收縮素原等高度相關,若具缺陷將來可能會導致心臟病或腦中風。由於許多人發病前往往沒有預兆,若檢測結果屬於高風險,能幫助受檢者提早注意身體狀況,甚至服用預防性藥品或食品,避免遺憾發生。


老一輩的人常說:每個人「體質不同」。其實這句話已經說明了基因的意義,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基因完全一模一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也就是為什麼同一種藥物,有些人吃了很有效,對有些人則沒效果,有些人吃花生會致命,有些人喝牛奶會拉肚子,有些人酒量好,有些人完全不能碰酒…。過去,在身體沒有生病或是任何症狀的情況下,都被認為是健康無憂,事實上並非如此。沒有人的基因是完美無缺的,許多基因缺陷對身體暫時無關緊要,然而有些缺陷,在結合環境誘因下卻會增加你未來罹病的機率。


基因檢測就是呈現基因變異的情況,幫助分析你將來罹患某種疾病的機率,是極佳的罹病風險分析。舉例來說,如果父母或兄弟姊妹若有一人患有心血管疾病,你患病風險高一倍,兩人以上患有心臟疾病且發病時間在55歲前,你患病機率會高5倍,另外像家人有人罹患結腸癌、攝護腺癌、或乳癌,你罹患機率增高2~3倍,其他像糖尿病、氣喘、骨質疏鬆...也是類似情況。像第二型糖尿病,低風險基因的個人,即使不運動,飲食習慣也不良,可能終生也不會發病,而高風險基因的人即使生活規律、飲食節制,得到糖尿病的機率還是高於一般人。


基因檢測與傳統檢查如心電圖、血管造影不同在於,心電圖或血管造影呈現的是目前現狀,在時間軸上是一個點,若檢查結果正常,並不能顯示將來的情況。而基因檢測則是呈現先天的體質,是一條長線,一生只需一次,不論7歲或70歲檢查,都會是一樣的結果。這兩類工具可以很好的配合使用,例如透過基因檢測得知為腦中風高風險後,將來便應該增加腦血管檢查的頻率。透過DNA分析,等於打開了一本生命運作的藍圖,可以更集中心力預防潛伏體內高風險的疾病,不會在疾病面前毫無準備。


千金難買早知道,有時遺憾往往令人痛徹心扉。試想一下,如果當年溫世仁先生明確知道他將來會因為突發腦中風而英年早逝,他會不多加謹慎小心嗎?馬雲說:「世上大多數的人,在生命最後一兩年,花光一生的積蓄,吃遍有大量副作用的西藥,再多開幾次刀,留下一大筆債務給家人和兒女,然後死去!」,真是一針見血!健康是送給父母、家人最好的禮物,了解新知不會有任何損失,也許這是一個改變生命的契機。

【從前,我們從占星預測自己的命運;現在,我們發現生命註寫在基因中】- 詹姆斯˙華生 諾貝爾醫學獎1962年得主。

歡迎來電一昇基因 【北區(02)2228-6220/中區(04)2280-1700/南區(06)261-3200】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或《FB粉絲團》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

【您不可不知!!十大癌症的發病徵兆】

國人罹癌比率越來越高,以下列出十大癌症的發病徵兆,請多多留心自己與家人的身體變化:







★肺癌徵兆★
需注意之異常症狀:咳痰、胸痛、發燒、屢發肺炎、氣管炎、體重減、沒胃口、癌細胞侵犯上肢疼痛。

致癌危險因子:粉塵、油煙、抽菸、石綿、家族遺傳基因…

《溫馨提醒》職業與生活環境中的危險物質必須特別注意,例如金屬業、礦冶業、肥皂生產、油漆製造業、合成橡膠業、無機顏料業、與石棉接觸者或過度暴露於放射線者…等等,由於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當確定診斷時,大多病人已發生轉移至其他部位而難以治癒。
統計顯示第一及第二期五年存活機會分別為70%及44%,晚期病人存活機會一般少於10%,因此運用正確檢測工具,找出最早期癌細胞十分重要。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 從父母看出自己罹癌的機率!】

很多人都知道長壽可以遺傳,刊登在美國《醫學日報》上的一項最新國際性研究進一步發現,如果父母長壽,那麼孩子患癌的幾率也會比其他人低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