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台灣邁入老年化社會,失智症有徵兆可循 。】


由茱莉安•摩爾、亞歷•鮑德溫主演的《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讓女主角奪得奧斯卡獎,也引發民眾對失智症的關注。最常見的失智症種類是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其典型之起始症狀為記憶障礙,病人會遺忘剛剛發生的事(短期記憶差),而較久以前的記憶(長期記憶)則相對在發病初期不受影響。



根據衛福部資料,推估民國103年底台灣失智人口約24萬人,這還不包含老年人輕微認知障礙(MCI)的52萬人,在未來的47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以平均每天增加40人的速度在成長。很多家中有年長者的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顛、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但是事實上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表達能力、空間感、計算能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個性改變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影響與家人的關係。就算沒有智力衰退的跡象,也常有妄想(阿茲海默型有15-56%),例如懷疑鏡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遺憾的是大部分人都是症狀出現後期才意識到原來失智症已經發生,因此失去先機。更麻煩的是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是個不可逆轉的疾病,因此如何預防失智症變得非常重要。臨床研究發現若先天基因如:eNOS、ADRB3、LPG具有缺陷,將來導致失智症風險高度相關,而阿茲海默症也是屬於會遺傳給下一代的疾病。有失智症患者的家庭不管在生活上、經濟上、情感上,日復一日都將帶給家人極大的壓力。還好隨著失智症研究不斷的進展,我們也越來越瞭解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因子,例如預防性的藥物、運動、飲食等,然而這一切的重點還是在於能在尚未發病時,及早了解自己屬不屬於疾病的高風險,才能針對性地去預防與保健。

老一輩的人常說:每個人「體質不同」。其實這句話已經說明了基因的意義,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基因完全一模一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也就是為什麼同一種藥物,有些人吃了很有效,對有些人則沒效果,有些人吃花生會致命,有些人喝牛奶會拉肚子,有些人酒量好,有些人完全不能碰酒…。過去,在身體沒有生病或是任何症狀的情況下,都被認為是健康無憂,事實上並非如此。沒有人的基因是完美無缺的,許多基因缺陷對身體暫時無關緊要,然而有些缺陷,在結合環境誘因下卻會增加你未來罹病的機率。

基因檢測就是呈現基因變異的情況,幫助分析你將來罹患某種疾病的機率,是極佳的罹病風險分析。其實基因檢測並非全新科技,像血型判定、刑事案件DNA比對、親子鑑定都是其原理的應用。再如產婦羊膜穿刺,胎兒還在肚子裡就能得知唐氏症或其他單一基因疾病。另外比對基因序列也早就作為切片化驗腫瘤類型歸屬,據此做為化療或標靶藥物的使用依據。

研究顯示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失智症(阿茲海默症)患者有家族關連,他們的父母親或兄弟姊妹可能曾經患有或正患有阿茲海默氏症,但因阿茲海默氏症常發生於老年人,所以比其他家族病史容易被忽略。健康是送給家人最好的禮物,了解新知不會有任何損失,也許這是一個改變生命的契機。
※如果您覺得以上資訊對您有幫助造訪我們一昇幫助你了解更多。
官網《www.makegene.com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ake.url.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