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癌細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癌細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肺癌家族史家庭 當心晚期肺腺癌風險】


一名年約50歲的許女士(化名),連續一年出現慢性咳嗽的症狀,前三個月更產生胸悶及骨頭酸痛的現象,不以為意的她,以為只是工作太累所導致。但是因骨頭酸痛加劇來院求診,經由檢查發現罹患肺腺癌,同時已經有多處骨頭轉移及右胸惡性肋膜積水。未有抽菸習慣的許女士,確診為遠處轉移的晚期肺腺癌,而許女士的父親為不吸菸的肺癌患者,由此可見肺癌家屬對於肺癌風險應多加留意,若有類似情況,建議立即進行檢查。

台灣肺癌盛行率,其中高達九成女性肺癌族群為非吸菸者,且組織細胞形態以肺腺癌為主。台中榮總整合性癌症中心張基晟主任表示,亞洲民眾肺癌的形成原因,大約一半肺癌的形成跟抽菸有關,也有相當大的部分是不知道確切原因。其他肺癌的可能相關危險因子包括有毒物質的暴露像石綿、砷、鎳、鉻,二手菸,曾罹患間質性肺病及肺結核者,有家族史等等。

根據國科會與衛生署共同贊助之肺癌研究,針對1,125位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以低密度電腦斷層(LDCT)進行篩檢分析,發現481 (42.8%)的肺癌家屬,肺部出現非鈣化結節,追蹤至第二年其中有19位家屬目前已證實罹患肺癌。而肺部出現非鈣化結節者,大部分不是癌症,但是仍需追蹤,並與照顧醫師討論。張基晟主任根據此研究數據分析,多發家族史(即直系家屬中超過1位以上罹患肺癌)其親屬罹患肺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約20倍,單發家族史(即直系家屬中有1位罹患肺癌)其親屬罹患肺癌機率,則約為一般人的5倍,顯示肺癌家族史可能為影響肺癌發生的因素之一(依據民國九十六年衛生署,55歲以上肺癌資料)。

張基晟主任進一步說明,會得到肺癌是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之結果,基因可能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許多不抽菸的肺癌患者,或是直系家屬中有罹患肺癌之肺癌患者,經常誤以為因自身基因不良,才導致肺癌,甚至害怕遺傳至下一代。但事實上,基因具多形性而無優劣之分,也許某類型的基因較容易受目前環境影響而罹患肺癌,隨著環境的改變,另一類型的基因也可能提高肺癌罹患率。肺癌風險主要仍視基因對於環境的易感性而定,有家族史者應此視為可能危險因子之一,未來仍然需要更大型國家級研究發掘其中問題所在。

張基晟主任說明,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以肺腺癌和扁平細胞癌為主,目前非小細胞肺癌中的晚期肺腺癌治療藥物主要分為標靶治療與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根據標靶的存在與否,而有不同的治療藥物,像是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酪胺酸酶抑制劑適用與否,取決於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是否突變而定,患者在服用後,易產生皮膚乾燥、起紅疹或青春痘、腹瀉等副作用,另一類標靶治療為血管新生抑制劑,若是使用單株抗體類血管新生抑制劑則需與化療藥物合併治療。

而化學治療的部分,目前以鉑類搭配第三代化療藥物為標準治療,臨床研究顯示化療藥物對於晚期肺腺癌治療成效顯著,部分患者可能會產生白血球下降、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皆可藉由支持性藥物獲得緩解,例如新一代的化療藥物,每三週治療一次,輔以綜合維他命和葉酸等預防性給藥,傳統化療常見副作用的發生機率大幅減少,且不易產生掉髮的狀況,協助晚期肺腺癌患者改善生活品質。

張基晟主任呼籲,早期診斷治療對於肺癌患者相當重要,至於該不該作篩選,或是該針該對那類民眾作篩選,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若是民眾不幸發現罹患晚期肺腺癌,應儘快就醫治療,以免造成患者體力消耗,進而影響未來的治療成果,同時也需配合專業治療,以增加存活時間。此外,由於吸菸容易降低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吸菸肺癌患者應馬上戒菸,才可維持較佳的體力及降低相關併發症的發生機率,並提升晚期肺腺癌治療成果。(來源:癌症照護網)
※造訪我們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頭皮冒硬塊、戴安全帽卡卡 竟是黑色素癌晚期!】


黑色素瘤好發於手指、腳趾,只要稍有警覺,就容易早期發現,一名30多歲男子黑色素瘤卻長在頭皮,直到腫瘤變大,戴上安全帽,覺得卡卡、不舒服,才就醫診治,已經到晚期。
台北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義芳表示,免疫治療可以延長晚期黑色素癌患者的存活率,重拾生活品質,不過,一個月藥費20多萬元,一般建議施打半年至一年,費用恐近300萬元。呼籲健保署能考慮開放給付,讓癌友有機會活下來。
張義芳指出,國內大部分黑色素癌患者病灶集中在腳趾、手指、後背,只要提高警覺,能在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但如果罹癌部位在舌頭、鼻腔、頭皮,則確診時幾乎都到了晚期。
該名年輕男子一開始在洗頭時,摸到一個小硬塊,但因為不痛不癢,不以為意,但硬塊越來越大,最後連戴上安全帽,都覺得卡卡的,甚至不舒服,這才就醫,但是晚期,接受標靶藥物,但最後仍不幸死亡。
相較之下,同屬晚期的76歲賴先生似乎幸運一點,右手指頭冒一顆黑痣,沒去理會,幾年後病灶逐漸擴大,第一節手指幾乎2/3發黑、潰爛,確診時,癌細胞已經轉移至右膝窩、肝臟、肺臟及骨骼。
經過評估後,醫師建議他接受副作用較低的免疫療法,從去年5月至11月,每3周一次針劑治療,療程共9次,體力與氣色都有明顯進步,可以自行到公園散步。
張義芳表示,傳統治療晚期黑色素,以化療、白介質素為主,療效不佳,5年存活率低於一成。免疫治療問世後,患者可重拾生活品質,約有兩成可維持長期存活。(來源:聯合新聞網)
了解更多健康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

【可怕!癌症是演化而來 該如何淘汰體內癌細胞? 】


曾幾何時癌症居國人十大死因之冠,且國人罹癌率逐年上升,癌症是如何在人體內形成的呢?
癌症不是外來的細菌或病毒的感染,癌症是細胞的病變與突變,大多發生在內臟器官,且會伴隨腫瘤增生,稱為惡性腫瘤,而另一種良性腫瘤,是人體內正常的細胞生成對生命不致造成危害;因此癌細胞與人體裡正常的細胞一樣,會有繁殖、分裂、死亡等過程,但是當人體器官出現狀況後,就可能會造成癌細胞的快速繁殖生長,並形成惡性腫瘤,這些細胞自行增長,脫離身體正常細胞生長的規律,形成轉移與擴散,使得人體器官功能都受到影響。
有關癌症的演化研究仍不斷進行,許多專家認為找出癌症演化的線索,對於治療癌症疾病有極大幫助;研究專家指出人體能有如此複雜的多細胞身體,是因為有了控制細胞分裂的基因,這一切都是演化而來,但癌細胞也不斷在演化,細胞每分裂一次,就歷經了癌細胞的風險,且癌細胞在人體中顯現出適者生存的演化過程,腫瘤中,適應力強的細胞也許會淘汰掉適應力較差的細胞讓擁有某些突變基因的個體更具繁殖優勢。
癌症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對於癌症預防與治療都是全球醫學專家們矚目的焦點,有生物學家認為抗癌並不是讓癌細胞消失,而是延緩腫瘤發生,並讓擁有能抑制癌細胞生長能力的人生存,得以將基因留存後代。(中時電子報)
※造訪我們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

【癌細胞擴散 脂肪竟是幫兇!】


癌細胞擴散,脂肪竟然是幫兇!國際研究發現,脂肪利用率提升,便會發揮為癌細胞「造橋鋪路」功能,增設「淋巴管」,讓癌細胞更容易擴散。未來若能研發藥物,減少脂肪利用率,說不定就能減少淋巴管增生,避免癌細胞轉移、流竄。

*脂肪幫助淋巴管生成 癌細胞更會轉移
上述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學者彼得‧卡莫里耶特為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顯示,脂肪會幫助淋巴管生成,癌細胞就可以透過這些淋巴管擴散、轉移。
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癌細胞轉移是一種可怕夢魘,有時甚至威脅生命,雖然現在有很多化療、放射療程可有效對付癌細胞,但一旦癌細胞轉移到身體各器官,很容易就會造成死亡。癌細胞在轉移、擴散之前,必須先找到「路」,或者「造一條新路」,才能四處趴趴走,而多數癌細胞都是透過淋巴管轉移,當淋巴管增生,癌細胞也更容易跑到其他地方。

*當血管轉化為淋巴管 較喜歡吃脂肪
研究人員過去發現一個現象,與血管相比,淋巴管似乎使用更多脂肪。在這次研究當中,研究人員更發現,讓血管轉化為淋巴管的訊號,同時也會改變細胞的「品味」,細胞會變得較喜歡吃脂肪,當脂肪使用率上升,血管便更容易轉化成淋巴管。脂肪本身並不會啟動這過程,而是脂肪使用率上升會促進淋巴管增生。
研究作者布萊恩‧黃(Brian Wong,音譯)表示,淋巴管生長過程,需要使用到脂肪,如果可以減少脂肪使用率,便能控制淋巴管增生。彼得‧卡莫里耶特指出,未來希望可以研發藥物,阻止淋巴管增生,並進一步治療淋巴水腫併發症。(來源:健康醫療網)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