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摸到頸部硬硬的 當心是甲狀腺癌】


目前在台灣,每10萬人中,約有5至7人罹患甲狀腺癌,是女性10大癌症發生率的第5名,好發於20到45歲,雖然比例低,但是發生率有逐年上升傾向,讓人不得不注意甲狀腺癌的重要性。

20~25%髓質癌患者 有家族遺傳傾向

甲狀腺癌成因多不明,目前證實最有關連的是輻射暴露(例如居住在輻射汙染區域、兒少時頭頸部或胸部上方曾接受過多X光等輻射性檢查或放射線治療),而且可能在10至20年後才發生,此外,有約20~25%的髓質癌患者具有家族遺傳的傾向,有些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可能與甲狀腺惡性淋巴瘤的發生有關。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黃晞育表示,甲狀腺癌一般可分為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分化不良(未分化)癌、轉移癌與其他較罕見癌類,其中以乳突癌所佔比例最高(約75%),其次是濾泡癌(約15%),而其他的癌則發生比率較少,髓質癌、分化不良癌各約佔5%。

盡早治療 預後良好 一般而言,分化良好型癌(乳突癌及濾泡癌)在人體所有癌症中,相對而言算是生命危害很少的癌,主要是因為其生長緩慢,而且可使用手術切除、放射碘131、甲狀腺素治療等治療方法,在一般狀況下,病人的預後良好。

甲狀腺癌最常見症狀是頸部摸到腫塊,或在健康檢查接受甲狀腺超音波而發現腫塊,如果腫塊摸起來是硬而且表面不平滑,則要考慮乳突癌的可能性,但濾泡癌有時摸起來是軟而有彈性,還有,有些患者也可能會摸到頸部淋巴結,此外,比較少出現的症狀有: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呼吸困難及胸部不適、體重減輕等。

另外,做過甲狀腺全切除的病人,醫師會根據病人年齡、性別、癌細胞的種類、腫瘤大小、局部和淋巴腺侵犯程度來決定是否做放射性碘-131治療,黃晞育醫師表示,施行甲狀腺全切除術後,理論上體內甲狀腺球蛋白數值應近於零,若術後追蹤顯示逐漸上昇的甲狀腺球蛋白,則表示有局部復發或轉移情形發生。(來源:優活健康網)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