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基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基因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肺癌家族史家庭 當心晚期肺腺癌風險】


一名年約50歲的許女士(化名),連續一年出現慢性咳嗽的症狀,前三個月更產生胸悶及骨頭酸痛的現象,不以為意的她,以為只是工作太累所導致。但是因骨頭酸痛加劇來院求診,經由檢查發現罹患肺腺癌,同時已經有多處骨頭轉移及右胸惡性肋膜積水。未有抽菸習慣的許女士,確診為遠處轉移的晚期肺腺癌,而許女士的父親為不吸菸的肺癌患者,由此可見肺癌家屬對於肺癌風險應多加留意,若有類似情況,建議立即進行檢查。

台灣肺癌盛行率,其中高達九成女性肺癌族群為非吸菸者,且組織細胞形態以肺腺癌為主。台中榮總整合性癌症中心張基晟主任表示,亞洲民眾肺癌的形成原因,大約一半肺癌的形成跟抽菸有關,也有相當大的部分是不知道確切原因。其他肺癌的可能相關危險因子包括有毒物質的暴露像石綿、砷、鎳、鉻,二手菸,曾罹患間質性肺病及肺結核者,有家族史等等。

根據國科會與衛生署共同贊助之肺癌研究,針對1,125位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以低密度電腦斷層(LDCT)進行篩檢分析,發現481 (42.8%)的肺癌家屬,肺部出現非鈣化結節,追蹤至第二年其中有19位家屬目前已證實罹患肺癌。而肺部出現非鈣化結節者,大部分不是癌症,但是仍需追蹤,並與照顧醫師討論。張基晟主任根據此研究數據分析,多發家族史(即直系家屬中超過1位以上罹患肺癌)其親屬罹患肺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約20倍,單發家族史(即直系家屬中有1位罹患肺癌)其親屬罹患肺癌機率,則約為一般人的5倍,顯示肺癌家族史可能為影響肺癌發生的因素之一(依據民國九十六年衛生署,55歲以上肺癌資料)。

張基晟主任進一步說明,會得到肺癌是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之結果,基因可能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許多不抽菸的肺癌患者,或是直系家屬中有罹患肺癌之肺癌患者,經常誤以為因自身基因不良,才導致肺癌,甚至害怕遺傳至下一代。但事實上,基因具多形性而無優劣之分,也許某類型的基因較容易受目前環境影響而罹患肺癌,隨著環境的改變,另一類型的基因也可能提高肺癌罹患率。肺癌風險主要仍視基因對於環境的易感性而定,有家族史者應此視為可能危險因子之一,未來仍然需要更大型國家級研究發掘其中問題所在。

張基晟主任說明,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以肺腺癌和扁平細胞癌為主,目前非小細胞肺癌中的晚期肺腺癌治療藥物主要分為標靶治療與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根據標靶的存在與否,而有不同的治療藥物,像是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酪胺酸酶抑制劑適用與否,取決於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是否突變而定,患者在服用後,易產生皮膚乾燥、起紅疹或青春痘、腹瀉等副作用,另一類標靶治療為血管新生抑制劑,若是使用單株抗體類血管新生抑制劑則需與化療藥物合併治療。

而化學治療的部分,目前以鉑類搭配第三代化療藥物為標準治療,臨床研究顯示化療藥物對於晚期肺腺癌治療成效顯著,部分患者可能會產生白血球下降、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皆可藉由支持性藥物獲得緩解,例如新一代的化療藥物,每三週治療一次,輔以綜合維他命和葉酸等預防性給藥,傳統化療常見副作用的發生機率大幅減少,且不易產生掉髮的狀況,協助晚期肺腺癌患者改善生活品質。

張基晟主任呼籲,早期診斷治療對於肺癌患者相當重要,至於該不該作篩選,或是該針該對那類民眾作篩選,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若是民眾不幸發現罹患晚期肺腺癌,應儘快就醫治療,以免造成患者體力消耗,進而影響未來的治療成果,同時也需配合專業治療,以增加存活時間。此外,由於吸菸容易降低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吸菸肺癌患者應馬上戒菸,才可維持較佳的體力及降低相關併發症的發生機率,並提升晚期肺腺癌治療成果。(來源:癌症照護網)
※造訪我們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基因愛搞怪!台灣人不胖也易得糖尿病】


亞洲地區的糖尿病患者佔全球所有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尤其東亞與西太平洋地區(包含台灣)是糖尿病成長最快的區域,台灣在面臨迅速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衝擊下,成人糖尿病盛行率約10%,比全球(8.8%)、亞太地區(9.3%)盛行率平均值都還高!

我國有逾188萬糖尿病人口,比鄰近國家日本、韓國、泰國都還高!國內糖尿病人口雖然居高不下,但糖化血色素達標率(A1c數值小於7%)也因糖尿病照護的進步,而逐年提升。國際糖尿病聯盟西太平洋區主席暨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指出,目前整體亞太地區的糖化血色素達標率約35.3%,而國內在糖尿病防治政策、專家、衛教推廣等各方長期努力配合,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糖化血色素達標率從民國99年的36.3%,進步至民國103年的42.7%,雖然血糖達標率每年更以1.5%之達標成長,但仍有再增進空間。

過去多認為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肥胖有關,因為肥胖導致體內胰島素作用不良,無法有效降低身體血中上升的血糖。但近來許多針對東亞地區黃種人(包含台灣、日本、韓國、大陸、香港等)的研究發現,東亞地區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發病原因,與西方的白種人患者不同,例如較不肥胖且發病年紀較輕,根據最新2015全球糖尿病盛行率統計,台灣糖尿病各年齡層的盛行率都比全球及亞太國家平均值還高。

進一步探討研究竟發現,東亞地區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的胰島素分泌功能較差,在診斷糖尿病時期,胰島素分泌功能降低到只有正常分泌量的2-3成,相較於西方白人糖尿病患者還有5成之分泌功能。東亞地區的糖尿病患者體型雖然不胖,但體內脂肪相對含量卻不低,所以身體的胰島素抗性指標也相對增加1~2倍,導致國人體內的胰島素分泌功能及作用效果不好,讓體內血糖最後無法有效調控,而容易演變為糖尿病。

至於為何東亞地區黃種人糖尿病患者會有較差的胰島素分泌能力?據目前研究顯示與基因、腸道的腸泌素分泌功能及飲食環境等多重因素皆有關係。(來源:三立新聞網)
了解更多健康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失智、健忘怎區分?如何預防失智症?】


一個人隨著年紀變大,偶爾的健忘是難免的,但是健忘要怎麼與病態性的失智作區別?一般而言,健忘雖然會忘記某件事情,但是在提醒後會「回想起來」,而失智症則會把以前親身體驗過的人、事、時、地、物「完全忘記」,即使給予提示,還是沒有辦法回想起來。

所以失智症的病人會忘記自己所熟悉的技能,有時甚至會想不出合適的語彙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反覆述說同樣的事情,或是問同樣的問題。

失智症除了會以記憶力的衰退來表現,也會伴隨抽象與思考能力的減退,例如計算與語言能力,連帶的,會引起認知障礙與行為的變化,如妄想(Delusion)、錯認(Misidentification)、幻覺(Hallucination)、行為問題(Behavior Disorder),或憂鬱症(Depression)的產生。

就「妄想」而言,失智症的病人常常會幻想有人要害他,要偷他的東西,甚至會擔心自己被遺棄。
而「錯認」則是忘記以往自己所熟悉的事情,有時甚至會把夢境,或電視上的劇情與真實生活搞混在一起。

至於「幻覺」,則是會看到不存在的東西、聽到奇怪的聲響,或聞到特別的味道,對於感官上的體認,也會與一般人不一樣。

失智症的病人會因為這些「抽象」與「認知」上的改變,而產生「行為的變化」,有時甚至會認不得自己的家人,把親人當作壞人來攻擊,外出後,也忘記要怎麼回家。這些都是失智症特有的行為,一般常見的健忘,並不會出現上面的情況。

至於憂鬱症,目前發現失智症的患者常常會發生憂鬱症。高達百分之五十二點二的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同時併發憂鬱症的產生,而且憂鬱的程度越高,認知能力衰退的情況也越嚴重。

*失智症的發生原因
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以疾病而言,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症(Parkinsonism)、腦神經退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梅毒、甲狀腺功能低下、中風、頭部外傷、肝腎功能出現問題,都有可能會引發失智症。
在營養素上,維生素B12或葉酸的缺乏,也被認為與失智症的產生有關。
另外,在生活型態上,如酗酒與抽菸,也被證實會引起失智症。而且抽菸對於男性的影響更為明顯。目前發現有抽菸習慣的中年男性,無論是在認知或表達能力,整體的表現,都比沒有抽菸習慣的男性來得差。
但是,如果能夠戒菸超過十年,這種由抽菸所造成的失智,就不會表現得那麼明顯。

如何預防失智症?
在門診,我常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就是失智症會不會遺傳。特別是家中有長輩罹患失智症的家屬,每次來門診一定會問我這個問題。他們都很擔心自己老了以後,會不會與親人一樣,什麼事都記不得了。

*究竟基因會不會影響失智症?失智症會不會遺傳呢?
除了剛剛提到有些導致失智症的疾病會遺傳,目前也發現某些特殊的基因會影響我們的智力與記憶力。例如APOE4這個基因序列,就被認為與失智症的產生有關。如果家族帶有APOE4這個基因,那麼,就有較高的風險會發生失智症。

另外,基因的表現也會受到年齡的影響。當年紀越大,身體越沒有辦法去調控,並且抑制「負面」基因的表現,這時負面基因所帶來的記憶力衰退就會更加明顯。

但是不解釋還好,家屬一聽到失智症「有可能」會遺傳,聽完後,往往就更緊張了。於是他們會再問我,那麼,這樣要怎麼辦?難道「命中注定」老了一定會失智嗎?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或可以做些什麼來提早預防?

瑞典從一九六八至二○○五年,收集十八歲年輕人的心臟功能、體能表現與認知能力,並且追蹤這些年輕人在四十幾年後的狀況,他們發現十八歲時的心臟功能、體能表現與認知能力,與往後是否會發生「早發性失智症」有關,所以如果能「盡早」養成運動的習慣,訓練心臟功能,並且持續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如閱讀書籍,都可以降低年老時產生失智症的風險。
之前的研究,也發現「學習新的語言」可以增加腦內神經元的連接突觸,而且學習新的語言與技能、增強體能,或參加社交活動,都被證實可以減少老年時發生失智症的機會。
雖然年長者的學習能力不像年輕人那麼強,但是目前發現,對於年長者,有動機、有條理、有組織,而且系統性的學習新的事物,對於失智症的治療是很有幫助的。

【張醫師暖心提醒】
社交活動與腦力遊戲除了可以防止老年失智,也可以把憂鬱症擋在門外,所以,如果想要防止「命中注定的失智」,最有效的方法是運動、增加社交活動,再加上活到老,學到老,這樣一來,就可以把罹患失智症的機會降到最低。(來源:元氣網)
了解更多健康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 肺癌家族史家庭 當心晚期肺腺癌風險】


一名年約50歲的許女士(化名),連續一年出現慢性咳嗽的症狀,前三個月更產生胸悶及骨頭酸痛的現象,不以為意的她,以為只是工作太累所導致。但是因骨頭酸痛加劇來院求診,經由檢查發現罹患肺腺癌,同時已經有多處骨頭轉移及右胸惡性肋膜積水。未有抽菸習慣的許女士,確診為遠處轉移的晚期肺腺癌,而許女士的父親為不吸菸的肺癌患者,由此可見肺癌家屬對於肺癌風險應多加留意,若有類似情況,建議立即進行檢查。

台灣肺癌盛行率,其中高達九成女性肺癌族群為非吸菸者,且組織細胞形態以肺腺癌為主。台中榮總整合性癌症中心張基晟主任表示,亞洲民眾肺癌的形成原因,大約一半肺癌的形成跟抽菸有關,也有相當大的部分是不知道確切原因。其他肺癌的可能相關危險因子包括有毒物質的暴露像石綿、砷、鎳、鉻,二手菸,曾罹患間質性肺病及肺結核者,有家族史等等。

根據國科會與衛生署共同贊助之肺癌研究,針對1,125位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以低密度電腦斷層(LDCT)進行篩檢分析,發現481 (42.8%)的肺癌家屬,肺部出現非鈣化結節,追蹤至第二年其中有19位家屬目前已證實罹患肺癌。而肺部出現非鈣化結節者,大部分不是癌症,但是仍需追蹤,並與照顧醫師討論。張基晟主任根據此研究數據分析,多發家族史(即直系家屬中超過1位以上罹患肺癌)其親屬罹患肺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約20倍,單發家族史(即直系家屬中有1位罹患肺癌)其親屬罹患肺癌機率,則約為一般人的5倍,顯示肺癌家族史可能為影響肺癌發生的因素之一(依據民國九十六年衛生署,55歲以上肺癌資料)。

張基晟主任進一步說明,會得到肺癌是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之結果,基因可能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許多不抽菸的肺癌患者,或是直系家屬中有罹患肺癌之肺癌患者,經常誤以為因自身基因不良,才導致肺癌,甚至害怕遺傳至下一代。但事實上,基因具多形性而無優劣之分,民眾不需存有此迷思,也許某類型的基因較容易受目前環境影響而罹患肺癌,隨著環境的改變,另一類型的基因也可能提高肺癌罹患率。肺癌風險主要仍視基因對於環境的易感性而定,有家族史者應此視為可能危險因子之一,未來仍然需要更大型國家級研究發掘其中問題所在。

張基晟主任說明,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以肺腺癌和扁平細胞癌為主,目前非小細胞肺癌中的晚期肺腺癌治療藥物主要分為標靶治療與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根據標靶的存在與否,而有不同的治療藥物,像是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酪胺酸酶抑制劑適用與否,取決於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是否突變而定,患者在服用後,易產生皮膚乾燥、起紅疹或青春痘、腹瀉等副作用,另一類標靶治療為血管新生抑制劑,若是使用單株抗體類血管新生抑制劑則需與化療藥物合併治療。

而化學治療的部分,目前以鉑類搭配第三代化療藥物為標準治療,臨床研究顯示化療藥物對於晚期肺腺癌治療成效顯著,部分患者可能會產生白血球下降、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皆可藉由支持性藥物獲得緩解,例如新一代的化療藥物,每三週治療一次,輔以綜合維他命和葉酸等預防性給藥,傳統化療常見副作用的發生機率大幅減少,且不易產生掉髮的狀況,協助晚期肺腺癌患者改善生活品質。
張基晟主任呼籲,早期診斷治療對於肺癌患者相當重要,至於該不該作篩選,或是該針該對那類民眾作篩選,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若是民眾不幸發現罹患晚期肺腺癌,應儘快就醫治療,以免造成患者體力消耗,進而影響未來的治療成果,同時也需配合專業治療,以增加存活時間。此外,由於吸菸容易降低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吸菸肺癌患者應馬上戒菸,才可維持較佳的體力及降低相關併發症的發生機率,並提升晚期肺腺癌治療成果。(來源:癌症照護網)
了解更多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 http://www.makegene.com/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罹癌別認命 醫師建議把握12345原則 】

圖像裡可能有2 個人
一名36歲護士長期照顧肺癌病人,常看見有沒抽菸卻罹患肺癌的案例,決定自費去做檢查,沒想到一檢查,她也是那一群沒有任何肺癌危險因子,卻罹患肺癌的案例。

桃園長庚副院長楊政達說,肺癌每年確診案例約1萬1000多人,多數是晚期才被發現,因忽略症狀或是不符合危險因子,他說,罹患癌症有一部分真的是「命中註定」,但仍可以把握12345的原則,避免癌症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