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失智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失智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失智、健忘怎區分?如何預防失智症?】


一個人隨著年紀變大,偶爾的健忘是難免的,但是健忘要怎麼與病態性的失智作區別?一般而言,健忘雖然會忘記某件事情,但是在提醒後會「回想起來」,而失智症則會把以前親身體驗過的人、事、時、地、物「完全忘記」,即使給予提示,還是沒有辦法回想起來。

所以失智症的病人會忘記自己所熟悉的技能,有時甚至會想不出合適的語彙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反覆述說同樣的事情,或是問同樣的問題。

失智症除了會以記憶力的衰退來表現,也會伴隨抽象與思考能力的減退,例如計算與語言能力,連帶的,會引起認知障礙與行為的變化,如妄想(Delusion)、錯認(Misidentification)、幻覺(Hallucination)、行為問題(Behavior Disorder),或憂鬱症(Depression)的產生。

就「妄想」而言,失智症的病人常常會幻想有人要害他,要偷他的東西,甚至會擔心自己被遺棄。
而「錯認」則是忘記以往自己所熟悉的事情,有時甚至會把夢境,或電視上的劇情與真實生活搞混在一起。

至於「幻覺」,則是會看到不存在的東西、聽到奇怪的聲響,或聞到特別的味道,對於感官上的體認,也會與一般人不一樣。

失智症的病人會因為這些「抽象」與「認知」上的改變,而產生「行為的變化」,有時甚至會認不得自己的家人,把親人當作壞人來攻擊,外出後,也忘記要怎麼回家。這些都是失智症特有的行為,一般常見的健忘,並不會出現上面的情況。

至於憂鬱症,目前發現失智症的患者常常會發生憂鬱症。高達百分之五十二點二的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同時併發憂鬱症的產生,而且憂鬱的程度越高,認知能力衰退的情況也越嚴重。

*失智症的發生原因
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以疾病而言,阿茲海默症、巴金森症(Parkinsonism)、腦神經退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梅毒、甲狀腺功能低下、中風、頭部外傷、肝腎功能出現問題,都有可能會引發失智症。
在營養素上,維生素B12或葉酸的缺乏,也被認為與失智症的產生有關。
另外,在生活型態上,如酗酒與抽菸,也被證實會引起失智症。而且抽菸對於男性的影響更為明顯。目前發現有抽菸習慣的中年男性,無論是在認知或表達能力,整體的表現,都比沒有抽菸習慣的男性來得差。
但是,如果能夠戒菸超過十年,這種由抽菸所造成的失智,就不會表現得那麼明顯。

如何預防失智症?
在門診,我常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就是失智症會不會遺傳。特別是家中有長輩罹患失智症的家屬,每次來門診一定會問我這個問題。他們都很擔心自己老了以後,會不會與親人一樣,什麼事都記不得了。

*究竟基因會不會影響失智症?失智症會不會遺傳呢?
除了剛剛提到有些導致失智症的疾病會遺傳,目前也發現某些特殊的基因會影響我們的智力與記憶力。例如APOE4這個基因序列,就被認為與失智症的產生有關。如果家族帶有APOE4這個基因,那麼,就有較高的風險會發生失智症。

另外,基因的表現也會受到年齡的影響。當年紀越大,身體越沒有辦法去調控,並且抑制「負面」基因的表現,這時負面基因所帶來的記憶力衰退就會更加明顯。

但是不解釋還好,家屬一聽到失智症「有可能」會遺傳,聽完後,往往就更緊張了。於是他們會再問我,那麼,這樣要怎麼辦?難道「命中注定」老了一定會失智嗎?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或可以做些什麼來提早預防?

瑞典從一九六八至二○○五年,收集十八歲年輕人的心臟功能、體能表現與認知能力,並且追蹤這些年輕人在四十幾年後的狀況,他們發現十八歲時的心臟功能、體能表現與認知能力,與往後是否會發生「早發性失智症」有關,所以如果能「盡早」養成運動的習慣,訓練心臟功能,並且持續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如閱讀書籍,都可以降低年老時產生失智症的風險。
之前的研究,也發現「學習新的語言」可以增加腦內神經元的連接突觸,而且學習新的語言與技能、增強體能,或參加社交活動,都被證實可以減少老年時發生失智症的機會。
雖然年長者的學習能力不像年輕人那麼強,但是目前發現,對於年長者,有動機、有條理、有組織,而且系統性的學習新的事物,對於失智症的治療是很有幫助的。

【張醫師暖心提醒】
社交活動與腦力遊戲除了可以防止老年失智,也可以把憂鬱症擋在門外,所以,如果想要防止「命中注定的失智」,最有效的方法是運動、增加社交活動,再加上活到老,學到老,這樣一來,就可以把罹患失智症的機會降到最低。(來源:元氣網)
了解更多健康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台灣邁入老年化社會,失智症有徵兆可循 。】


由茱莉安•摩爾、亞歷•鮑德溫主演的《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讓女主角奪得奧斯卡獎,也引發民眾對失智症的關注。最常見的失智症種類是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其典型之起始症狀為記憶障礙,病人會遺忘剛剛發生的事(短期記憶差),而較久以前的記憶(長期記憶)則相對在發病初期不受影響。



根據衛福部資料,推估民國103年底台灣失智人口約24萬人,這還不包含老年人輕微認知障礙(MCI)的52萬人,在未來的47年中台灣失智人口數以平均每天增加40人的速度在成長。很多家中有年長者的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顛、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但是事實上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表達能力、空間感、計算能力、判斷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個性改變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影響與家人的關係。就算沒有智力衰退的跡象,也常有妄想(阿茲海默型有15-56%),例如懷疑鏡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我想念我自己,早發性失智 有徵兆可循 。】




失智症不是老人的專利!獲得許多電影獎項肯定的《我想念我自己》一片,描述50歲大學教授得到遺傳性早發阿茲海默症,逐漸失去的腦讓她覺得自己不再是自己,讓她與家人承受難以想像的挫折。

失智症協會舉行早發性失智症研討會,台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達夫說,65歲以下的失智症即為早發性失智症,初期症狀較不明顯。
陳達夫指出,一般失智症初期最常見症狀是短期記憶力減退,早發性失智症卻是以視覺空間異常、決策能力衰退、行為能力異常或語言功能退化為表現,以致比較難確定診斷。因此早發性失智症從發病到診斷所需時間平均較老年失智症個案延遲2到3年。

但早發性失智症的病程卻是進展較快,且症狀較多樣化,包含精神行為等症狀。

陳達夫還說,年長者發生失智症,多數人較能接受,認為是老化導致的疾病,但早發性失智症患者較年輕,外表和常人無異,行動能力佳,一旦因失智產生行為問題時,反而不易得到諒解。
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表示,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5萬人,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約1.2萬人,人數雖少,但患者可能正處於人生顛峰期,或扮演家中經濟支柱的角色,罹病往往對家庭帶來巨大的衝擊,非常需要各界更多的包容與援助。

陳達夫指出,早發性失智症病因多,包括家族病史、遺傳、腦傷、酒精性腦病變、憂鬱病史、甚至「三高」等都可能有關。

如果發現家人有嚴重個性轉變、智能減退而影響生活的情況,建議就醫檢查。如果兩代出現3名以上早發性失智症患者,可進一步做基因篩檢。

◎哪些徵狀可能暗示有失智症而需要進一步就醫呢?

●越來越明顯的記憶障礙:舊的事仍然很清楚,但剛講的話和發生的事就不行。
●計劃或解決事情有困難:原本得心應手的工作做起來好吃力。
●說話、讀寫能力出現新的困難。
●情緒和個性改變:這常被誤認為精神疾病,但若沒有明顯刺激事件且越來越嚴重,則要考慮失智徵兆。
●字彙或非字彙知識減弱:原本知道意義的詞彙或圖像照片現在卻無法正確表達。
●了解視覺影像或空間關係有困難:無法判斷距離遠近或平面中的3D圖形。
●計算能力下降。
●行為異常:出現重複性或強迫性的行為、不合宜的舉動(例如不適當的穿著或談話)、飲食習慣改變(例如暴食、變得愛吃甜食等)。
有任何一項改變,且症狀是漸進式的,就需要趕快就醫。(來源:自由時報)

※如果您覺得以上資訊對您有幫助造訪我們一昇幫助你了解更多。
官網《www.makegene.com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ake.url.tw/
歡迎來電一昇基因 【北區(02)2228-6220/中區(04)2280-1700/南區(06)26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