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的前兆症狀與預防
什麼是大腸癌、直腸癌?
大腸癌主要為腺癌,最常見的大腸直腸腺癌,乃是由腸粘膜細胞突然不受控制的增生,發生部位以直腸(45%)及乙狀結腸(25%)為最多。大部份的大腸直腸癌起因為生活習慣及老化,少部分則因為遺傳疾病,有大腸癌的家族病史,若直系親屬曾經患上大腸癌,風險也會增加。環境風險因子包括飲食、肥胖、抽菸,有證據發現,抽菸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是非吸菸者的1.6倍。增加罹癌風險的飲食,醫學界證實大腸癌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可能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包含紅肉或加工肉品、以及酒精。
其他風險因子包含發炎性腸道疾病,像是克隆氏症和潰瘍性大腸炎。大腸直腸癌風險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遞增,大腸癌常見於50歲以上的人士,發生年齡約40歲就開始攀升,最高峰約在67歲,但近年來年輕的病例有增加之趨勢,缺少運動、肥胖、吸煙、飲酒過量都會增加患上大腸癌風險。大腸癌的腫瘤特性其實很溫和,從腫瘤長出來到出現症狀,需要非常久的時間,約5-10年,因此是最適合以篩檢方式及早找出病灶並處理,但可惜的是國內大腸癌篩檢涵蓋率實在太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防治大腸癌最重要法則。
大腸直腸癌的致癌原因並非單純的單一原因,而是由多重因素包括遺傳、基因突變、致癌物質、飲食習慣等交互作用綜合而成的。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是〝散發性〞的,約佔85%,沒有明顯的家族病史。而大約15%的大腸直腸癌有家族傾向。
目前臨床上可歸類出兩種明顯的遺傳性大腸直腸癌,1.家族性大腸息肉症、2.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
家族大腸息肉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具有這種遺傳的病人,大腸直腸中會產生上百個以上的腺瘤性瘜肉。通常瘜肉在患者十五歲後開始逐漸出現,到三十五歲則全部表現出來。在四十五歲以前90%息肉會轉變成癌。家族大腸息肉症所產生的腸癌占所有大腸直腸癌的1%。因幾乎所有病人均會有癌變,這種家族成員在青春期後均要作篩檢。一經確定,需在癌變之前將大腸直腸全數切除。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患者大腸內亦常伴有數個或多個息肉,多為較大絨毛性腺瘤,但數量不如家族大腸息肉症者多。其癌常見於右結腸,較常有同時多發的癌,平均發病年齡四十五歲,較一般大腸直腸癌患者年輕。
大腸癌的前兆或早期症狀
如果想要靠早期症狀來發現大腸癌,得到的往往是悲劇,大腸息肉不會有症狀,早期大腸癌也沒有症狀,一旦有症狀,大多已是治療效果較差的第3期或第4期了,都不是早期了。
如果有以下症狀一定要立即警覺就醫:
1.糞便帶血,鮮紅或深黑色,或附有黏液。
2.大便習慣改變,例如間歇性便秘或腹瀉,糞便細如鉛筆,以上症狀持續超過兩星期。
3.腹部不適,腹脹、絞痛、胃氣痛。
4.體重下降而無明顯原因
5.常嘔吐
6.貧血症狀,如手腳冷、疲倦、容易心跳、氣喘、面色蒼白及頭暈等。
7.感覺排便功能不全,排便後仍想再大便
大腸癌的預防
對於大腸癌的預防,要有足夠的水份,除了正餐中的湯之外,每日至少喝五至六杯水,若是吃飯時不喝湯,則需要喝八杯水,這是解決便秘的第一重點。也可在起床空腹時喝一杯冷水,具有刺激大腸蠕動、利便的效果。此外,一定要多吃各類天然植物性食品,例如全穀類、乾豆類、海藻類、地下根莖類、新鮮蔬菜及時令水果等食物,既可增加纖維攝取,又可獲得各類植物營養物質。也可以用優酪乳取代一般乳製品,尤其是因為乳糖不奶症而不能喝鮮奶的人,可以喝優酪乳或吃優格,替腸內的有益菌製造有利的生長環境,同時可以增加鈣質的吸收。另外規律的運動可以增進身體的機能,腸道的活動也會受影響,同時可以放鬆心情,有利於腸道的蠕動及腸內有益菌的生長。適量使用寡糖,不過切記從少量每天5公克以內開始增加,找出適合自己的份量,以免過量發生腹瀉。
大腸直腸癌之發生與飲食及部分腸炎及家族性有關,所以應注意均衡的飲食,勿只吃高蛋白、脂肪、膽固醇類食物,要多食纖維質的疏菜、水果,其有特殊腸炎患者,必須注意早發的症狀。為提高早期發現腸癌,50歲以上人士應每年至少實施糞便潛血測試一次,經濟許可下則可以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或鋇劑大腸攝影檢查。遇有大便習慣改變,便中帶血、腹部不適、貧血、腹部腫塊等症狀時,要速請醫師診治,以期早期發現腸癌,接受根除手術痊癒機會大。
※ 關於癌症檢測,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