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口腔癌?口腔癌的前兆、症狀與口腔癌的預防
口腔癌其實是泛指口腔構造裡的所有惡性腫瘤。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的關係,90%以上是發生在表皮黏膜細胞的鱗狀上皮細胞癌,其他像唾液腺、淋巴組織、肌肉骨骼組織、脂肪組織和神經組織都有可能是惡性腫瘤的來源,但因為發生機率甚微,故口腔癌一詞等同口腔黏膜鱗狀上皮細胞癌。一旦得到口腔癌可能會造成顏面醜形以及構音與吞嚥的困難,在1995年起首度超越鼻咽癌,成為頭頸部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它在男性十大癌症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皆位居第四名,並且男性得到口腔癌的年齡中位數為52歲,跟其他十大癌症的發生年齡相比提早10~20歲。
口腔癌發生的前兆、症狀
口腔癌臨床表現的症狀呈現多樣性。在初始臨床狀上可能是以白斑、紅斑、表面不規則菜花型之外突腫塊、疣狀型腫塊或以潰瘍型病變等四種型態呈現。平時不妨利用每天刷牙的機會,順便做口腔的自我檢查,除了用眼睛觀察外,也用手去觸摸,檢查的重點,包括:1.口腔黏膜顏色改變,如變白、紅、褐或黑,且無法抹除。2.潰瘍,超過二週以上而未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3.硬塊,口內或頸部不明原因之腫塊。
它們的共同特徵是病變長期無法自行癒合,且範圍持續擴大。剛開始發生時,這些病變並不一定會伴隨有疼痛或出血的情形,而使得患者輕忽。
口腔癌症狀隨著侵犯的部位而有不同,癌前病變狀態並非口腔癌,但是是一極具惡性潛能的口腔黏膜病變,包括隨著病變擴展侵犯鄰近組織如深部肌肉、血管、神經、顎骨、鼻竇腔、鼻腔時,會陸續產生麻木、疼痛感、舌運動困難、開口、吞嚥或講話障礙、流血、牙齒鬆動、鼻塞、痰或唾液中帶血、病理性骨折、臉頰皮膚穿孔等病徵的產生。進一步口腔癌細胞可能會產生淋巴轉移,常會在頸側觸摸到無痛,不動性的腫大淋巴結;癌細胞最後會轉移至肺、肝、骨髓等全身部位,這時已到癌症的末期。
有以下幾種情況需特別觀察:
一、臉部的對稱性:先看臉部左右是否對稱,包括表面皮膚及上下顎骨。某些發生在顎骨內的口腔癌,初期並不會造成表面口腔黏膜之潰瘍,而是造成顎骨的局部性腫大,有時合併有顎骨知覺異常或其上之牙齒動搖等症狀。在表面皮膚的檢查上,先觀察顏色是否相同,注意突出的地方如痣、硬塊是否比先前變大、變厚或顏色改變。
二、嘴唇:下唇之鱗狀細胞癌常無痛,生長緩慢,且很少向深層侵犯及遠處轉移。檢查時以手將上下唇往外翻,注意這部份每一地方之顏色或某些部位構造有異常情形如潰瘍或突起、白斑。
三、牙齦:由於牙齦癌常會造成牙齦組織之喪失,與齒槽骨之暴露,甚至造成牙齒動搖,因此須與慢性牙周病做正確之區別診斷,以免誤拔牙齒而造成癌細胞之擴散,或延誤治療時機。一般牙周病較少造成潰瘍及表面壞死,而牙齦癌常會疼痛,且刷牙時易造成流血,常以潰瘍形式存於附著牙齦上,並易侵犯至其下之齒槽骨,下顎骨比上顎骨發生率高。檢查時將唇往外翻,使牙齦部份露出,同時注意頰側及舌側,查看顏色是否有異,注意表面是否有腫塊、潰瘍、出血及不正常之牙齒動搖;由於腫塊的產生,少數患者最初的主訴是較易咬到牙肉,特別在無牙區;另外牙齦鱗狀細胞癌較易對其下顎骨產生侵犯,至下顎管下齒槽神經時,會有感覺麻木情形出現。
四、兩頰內黏膜:台灣民眾頰部內面是口腔癌好發之部位,表面常呈乳頭狀或潰瘍狀,近咬合面處常易被牙齒咬到。前期常以白斑病變存在,癌病變本身有時會痛,但並不顯著,有時會有燒灼感。此部位平常較易被遮掩住,因此較不易注意到其變化,檢查時以兩手指頭撐開頰部,使露出此處黏膜。
五、舌部及口底肌肉:舌部亦是口腔癌常發生之處,且預後很差。舌癌常發生於舌側面,舌腹面次之,而舌背面較少。舌癌初期常以小潰瘍表現,並逐漸向深層及遠處侵犯,使舌頭失去其正常之活動性,造成吞嚥及講話之困難。舌癌初期常表現疼痛症狀,隨著病程進展而疼痛加劇,甚至會傳導至頸部、喉嚨及耳部。某些疾病如嚴重鐵質缺乏、維生素B缺乏、Plummer- Vinson 症候群、第三期梅毒及扁平苔癬..等,由於會導致舌背味蕾萎縮,而導致此區易產白斑病及口腔癌機會增高。口底部之口腔癌需仔細檢查後才能發現,由於位於舌下,檢查時須將舌頭伸出嘴外,左右擺動,查看舌頭的活動性,也要注意舌根或邊緣是否長了腫塊。接著將舌頭捲起,查看舌腹面,看左右舌緣、口腔底部組織,用手指觸摸口腔底部有無突起。
六:頸部兩側:由於頭頸部有豐富之淋巴網路,因此癌細胞常易沿此造成局部頸部轉移,而有頸部淋巴結無痛性腫大,質地較硬,並缺乏可動性。除口腔癌外,鼻咽癌也常表現此症狀。檢查時以手觸摸兩側頸部看有無硬塊,包括頸部各區大於2公分之淋巴結群。
口腔癌的成因與預防
有許多基因缺陷與癌症相關,但現今仍無法將先天基因改變,所以應儘量避免環境致癌物的接觸。許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嚼食檳榔、吸煙、喝酒是口腔癌的三大危險因數,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在2003年已經正式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長期服用煙、酒和檳榔的確是與口腔癌有很大關聯。研究指出嚼食檳榔數年後對口腔組織造成的傷害可以延續達20年以上,台灣與西方國家在罹患口腔癌的危險因數中最不同的便是嚼食檳榔,罹患口腔癌的個案中約有90﹪有長期嚼檳榔的習慣,故嚼食檳榔是百害無一利。
長期抽菸也是引發口腔癌的 元兇之一,不管是抽一般的香菸或是抽雪茄、抽菸鬥,日後發生口腔癌的機率都差不多,另外由於酒精容易對口腔的黏膜細胞產生慢性刺激而引發細胞病變,進而導致口腔癌的發生,且過去的研究也顯示:75~80%得口腔癌的患者有喝酒的習慣。
而且長期酗酒的個案也可能因為營養失衡,導致免疫力下降,更是增加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同時有吸菸、飲酒與嚼檳榔習慣的人比沒有的人,嚼食檳榔者的口腔癌罹病率,較未嚼食檳榔者高出28倍。嚼食檳榔且有抽菸習慣者,口腔癌罹病機率是常人89倍,合併有吸菸、飲酒行為者,其罹患口腔癌是常人的123倍。它像長期溫度或化學物質的刺激、營養不良、口腔衛生不佳、不適合的假牙、病毒感染均都是口腔癌發生的可能原因,都是我們應該避免的環境因數。
目前國民健康局為了能夠讓國人早期發現、早期診斷以及早期治療口腔癌,去年開始推動口腔篩檢,補助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之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如果有暴露這些危險因子的民眾,請趕快到門診接受口腔篩檢,一起來戰勝口腔癌!
※ 關於癌症檢測,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