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定期健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定期健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沒病也要健檢? 癌症及早發現可治癒!】


「不檢查沒病,一檢查就有病!」許多民眾沒有定期健檢的觀念,即使年齡到了可以接受免費癌症篩檢,也常以工作忙碌、沒病不需要等理由推託。專家強調,人都會生病,而罹患癌症致死率高,透過早期發現,都有很高的治癒率。

*定期檢查 及早發現疾病
台灣防癌協會秘書長徐敏燕表示,每個人都會生病,但發生什麼疾病無法決定,透過定期檢查能夠及早發現;萬一不幸罹患癌症,早期治療有很高的治癒率,千萬不要害怕檢查。

*免費婦癌篩檢 乳癌、子宮頸癌
徐敏燕秘書長舉例,以國人女性常見的乳癌、子宮頸癌來說,目前國內有提供年滿45歲以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二等親曾患有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以及30歲以上婦女每3年進行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癌症早期無症狀 及早發現治癒率高
「預防勝於治療!」徐敏燕秘書長強調,罹患乳癌、子宮頸癌,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出現症狀時多已進入晚期,大部分早期發現的患者都是定期接受篩檢確診,只要將癌細胞切除,治癒率高且復發率低,幾乎不影響正常生活。所以一定要定期健檢。(來源:健康醫療網)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月經不正常就醫 女大生檢出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不是中年女性才有的疾病,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鄭文芳今表示,他曾收治一名20歲女大生,因月經不正常就醫,才發現子宮頸長異物,確診第1期子宮頸癌。

鄭文芳表示,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該名患者早在國一就發生性行為,卻從沒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加上感染癌變機率高的第18型人類乳突病毒,才會年紀輕輕就罹癌,呼籲有性行為滿3年就應定期做抹片檢查。

性行為和子宮頸癌有什麼關係?鄭文芳解釋,女性的陰道會分泌乳酸菌抵抗細菌,子宮則是必須處於無菌狀態,而連接兩者的子宮頸,就像是子宮的「山海關」,每當陰道有病菌或病毒試圖闖入子宮,子宮頸總是第一個遭殃,因此容易引起發炎或病變。

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有8成5是因性行為感染,另有1成5原因仍不明,鄭文芳指出,目前已知的人類乳突病毒共有100多種,其中致癌型有約14種,其中又以第16型、18型癌變風險最大,約3到5年就會惡化為癌症。

鄭文芳說,子宮頸抹片檢查推動20多年來,罹癌人數已大大減少,根據國健署統計,每年約有1500人確診子宮頸癌,發現癌前病變者則有高達3500至4000人。

鄭文芳指出,以往30至40歲是子宮頸癌癌前病變高峰期,子宮頸癌好發於40至50歲婦女身上,但近年因社會開放、性行為年輕化,子宮頸癌也提前報到。

根據鄭文芳臨床觀察,近幾年門診中確診子宮頸癌的患者,有近6成沒做過抹片檢查,或是距離上次已有8到10年,他表示,政府雖然只提供30歲以上女性每1到3年一次抹片檢查,但呼籲有第一次性行為後約3年就應開始做抹片,每次自費新台幣600到800元,但能及早發現癌變、避免罹癌。(來源:文/聯合新聞網,圖/健談)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國民美食鹽酥雞吃到大? 年輕人腸癌占比增至7% 】


台灣是美食王國,但不少招牌的「國民美食」卻恐怕是害台灣年輕人罹癌的推手! 國內大腸直腸癌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說,近年統計, 國人40歲以下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年輕人口,占比增至7%,背後原因推估跟從小愛吃鹽酥雞、香腸、燒烤等國民美食吃到大脫不了關係。

*大腸直腸癌的年輕族群越來越多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新增大腸直腸癌個案數已經超過1萬5000人,相當於約每35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直腸癌。

王輝明說,大腸直腸癌罹人數近年仍在緩緩的增加當中,尤其不管從國健署的 統計資料也好,臨床的觀察也好,40歲以下發病的年輕族群越來越多,由過去的個位數,目前占整體大腸直腸癌比率已經來到7%之多。

*飲食習慣是最大禍首!

王輝明強調,這些年輕人呱呱落地40年來幾乎全在接觸致癌物,尤其國人愛吃鹽酥雞、香腸、燒烤等食物,更是可怕,因為只要溫度在攝氏150度以上、超過2分鐘,便會產生多環芳香烴、異環胺等致癌物。

無法不吃,也要少吃,否則就得學會如何聰明吃,喜啖肉類、燒烤、油炸等食物的人,最好一邊搭配具抗氧化功效的蔬果,像是一顆巴掌大小的芭樂,就可以抵消16根香腸的致癌物質,而葡萄連皮吃、花生不脫膜也都有助抗氧化。

*及早定期篩檢 早治療效果好

王輝明說,受惠政府大力推動篩檢,早期腸癌發現越來越多,第一期的大腸直腸 癌占比已提升至近4成,而只要是平常有定期篩檢習慣的人,有6成都可以在第二期之前發現,5年存活率可提升到8成至9成5之高,遠比第三期6成5、第四期1成2來的好。

不過,國內發現時已經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仍有2成左右,或因忙於生計而忽略,或者醫療資源較缺乏,通常症狀出現半年以上,拖到不能再拖才就醫的人也有。

健保已給付4線用藥 標靶新藥成效佳

王輝明提醒,已轉移的晚期大腸直腸癌症狀,最常見的就是體重一直減輕,體型 消瘦。治療方式能開刀最好,或是化療加上具高療效的標靶藥物是最重要的治療基礎。
王輝明說,健保目前給付有4線用藥,一棒接一棒,如果都見效,平均5成患者的存活時間能撐過33個月,第一線治療失敗後的第二線治療,目前也有新的血管新生抑制標靶藥物可用,能作用在更多的接受器上,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達6個月。(來源:元氣網)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賈伯斯病」人口增5倍 牢記10大警訊!】


身體經常有咳嗽、腹瀉、盜汗等小毛病,可別輕忽,可能罹患與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相同的疾病—神經內分泌腫瘤。根據統計,近年來國內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率成長約5倍,每年增加上千名患者,專家呼籲民眾牢記此癌症的十大症狀警訊,及早就醫和治療,以免造成確診時癌細胞已發生轉移的治療困境。

◎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不典型 平均5至7年才確診

「神經內分泌腫瘤」(簡稱NET)是一種特殊的癌症,根據2012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全國每年約新增1000名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另,依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於2013年發表的資料顯示,自1996年至2008年間,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率增加5倍。

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癌症健檢新趨勢,您不能不知!】

你曾懷疑過,自己的身體裡有活性癌細胞嗎?我們要如何找出答案呢?人人聞之色變的惡性腫瘤(癌症)連續33年蟬聯台灣死因排行榜冠軍,以下的數字令人怵目驚心:每100人中,29人是因癌症過世,平均每十二分鐘有一人罹癌身故,全台一年中新罹癌人口超過9萬人,也就是平均每5分鐘就有一人診斷出癌症,而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1.3倍。

罹癌不只是患者的不幸,也是全家人生命共同的陰影與負擔。懷疑自己罹患癌症,變成大多數人心裡最深的恐懼。今日各種保健方法滿天飛舞,各種健康食品效果說得天花亂墜,如何才能真正解除對癌症的恐懼,使我們能面對它,處理它,最後放下這個恐懼?政府與專家不斷大聲疾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然是治癒癌症的唯一法則,因此關鍵其實在於
定期對身體做檢查。

國人長期對癌症檢測有幾大謬誤,例如:有人自認身體沒症狀就是健康,根本忽略檢查;或者有做健檢,卻不知道一般健檢根本不等於癌症檢測;另外大部分人並不知道癌症檢測有哪些選擇,以及各自的優缺點,人家建議什麼就做什麼;甚至以為癌症篩檢一定要上醫院,要吃瀉藥,吞腸胃鏡,還要照輻射,一想到花錢找罪受就打退堂鼓,上述很多觀念都是不正確的。事實上醫學的進步很快,現在已經有方便又準確性高的檢測方法。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乳癌危險因子大PK 猜猜那一種最可怕?】

乳房,是媽媽與孩子的親密連結管道,也是展現女人嬌美姿態的絕佳幫手,可惜,自2003年開始,乳癌就位居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的榜首,每年新增乳癌個案超過1萬2千人。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乳房漸漸被癌細胞「侵門踏戶」?哪一種危險因子的威脅性最大?

乳癌非一力可成!危險因子全揭曉

近年來,台灣女性乳癌的發生率持續上升,且爬升速度比其他癌症更快,許多人歸因於人口高齡化、飲食習慣、生活形態的改變,以及肥胖人口的增加。不過,乳癌並非是單一因素所造成,瞭解更多可能誘發乳癌的危險因子,積極控制或改變,更能守護乳房的健康,遠離乳癌的逆襲。
在和信乳癌多專科治療團隊編著的《一本讀通乳癌》中,乳癌的發生原因,包括:

1.性別與年齡:別以為女性才會罹患乳癌,雖然女性發生乳癌的機率遠大於男性,但台灣每年仍約有40至50位新發生的男性乳癌病例。而年齡越大,罹患乳癌的機率越高,70%女性病例發生在40至64歲,年齡中位數為53歲,比美國乳癌病人年齡中位數的64歲年輕許多。

2.家族病史:家族中若有一等親(母親、姊妹或女兒)罹患乳癌,其發生乳癌的機率為正常人的2至3倍。如果家族中有35歲以下的女性曾經罹患乳癌;父母雙方家族中有兩位以上的乳癌家族史;或有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的家族病史,都會讓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提高。

3.個人乳癌或其他癌症病史:單側乳房罹患過乳癌者,另一側再罹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至4倍。而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曾患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或大腸癌等癌症,罹患乳癌的機率也會比一般人更高。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腫、燒、汗、瘦、累、鼻塞 當心淋巴癌六症狀】

【腫、燒、汗、瘦、累、鼻塞 當心淋巴癌六症狀】
淋巴癌多發生在年齡層55歲以上,且男性多於女性,主要是因家族遺傳或環境汙染造成人體的細胞病變引起;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明志指出,患者會出現包括腫、燒、汗、瘦、累以及鼻塞等六種症狀,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就應盡快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