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癌症檢測工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癌症檢測工具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子宮頸癌的分期診斷預後與追蹤

子宮頸癌的分期

零期癌又稱原位癌,指的是最早期、最輕度的子宮頸癌,癌細胞僅見於子宮頸的上皮層內,而沒有任何侵犯到間質組織。零期癌是肉眼所看不出來的,需要切片做顯微鏡診斷。第一期到第四期是侵犯性的子宮頸癌,所謂侵犯性是相對於原位癌,也就是癌細胞已不限於上皮層內而已了。第一期癌,癌細胞已穿透上皮層,但仍侷限於子宮頸內。

1:子宮頸癌侷限在子宮
1A:微侵襲癌。
1A1:微侵襲癌,水平徑不超過7公厘,子宮頸基質侵襲不超過基底膜下3公厘。
1A2:微侵襲癌,水平徑不超過7公厘,子宮頸基質侵襲為基底膜下3-5公厘之間。
1B:肉眼可見腫瘤侷限在子宮頸或顯微病灶範圍超出1A2
1B1:子宮頸腫瘤直徑不超過4公分。
1B2:子宮頸最大腫瘤直徑超過4公分。
2:腫瘤侵襲已達子宮頸外組織,但未達骨盆壁及陰道下端1/3
2A:只侵襲陰道下端,無子宮頸旁組織侵襲。
2B:已有子宮頸旁組織侵襲。
3:腫瘤侵襲達骨盆壁或達陰道下端1/3或造成腎臟水腫或無功能腎臟。
3A:腫瘤侵襲達陰道下端1/3,未達骨盆壁。
3B:腫瘤侵襲達骨盆壁或造成腎臟水腫或無功能腎臟。
4A:腫瘤侵襲膀胱或直腸之黏液層,或延展超過真骨盆腔。
4B:遠處轉移。

子宮頸癌的診斷與治療

子宮頸癌的診斷工具有抹片、陰道鏡、一般切片、子宮頸內刮取、大切片等,都是為診斷子宮頸癌而做的檢查方法,一般而言都沒有疼痛或嚴重的不適,以下簡單介紹:

一、診斷性切片:在子宮頸上的任何可疑病灶都應做切片檢查,切片位置最好在病灶邊緣處,切片深度要足夠,才能進行腫瘤侵犯深度頻估。如果發現陰道也有病灶,則此病灶也需切片。不正常的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只是篩檢的功用,子宮頸癌的確定診斷仍有賴於切片的組織病理學檢查。

二、子宮頸內刮除術:醫師會使用杓小且成湯匙狀的器具,取開子宮頸開口處的組織。

三、陰道鏡檢查:陰道鏡主要的原理是將子宮頸可疑的病變處予以放大4-10倍,並加上醋酸溶液洗去子宮頸黏液,使視野更為清楚,來觀察子宮頸上不正常的血管增生,白色上皮等可疑病變處的變化,並增加切片取位的準確度。有懷疑的子宮頸抹片也應做子宮頸切片檢查來確定。但是切片取位的精確與否往往會影響診斷的正確性,因此對於肉眼分不出的癌前期與初期癌的變化,可以併用陰道鏡的檢查,在陰道鏡直視下做組織切片更能達到效果。

四、子宮頸椎狀切片:子宮頸椎狀切片是指將子宮頸作一圓錐狀切割,此項切片檢查兼具診斷性及治療性。常用的子宮頸椎狀切片包括雷射,子宮頸刀,以及圈狀電燒切割。子宮頸椎狀切片的適應症包括:1.子宮頸病灶無法完全在陰道鏡下看出,2.陰道鏡下無法完整看到林狀柱狀上皮交界處,3.子宮內頸搔刮病理報告為CIN2CIN34.切片懷疑有顯微侵犯時,5.子宮頸細胞學檢查與切片檢查相差一級以上時。

五、影像醫學工具:電腦斷層掃瞄(CT)及磁共振(MRI)、正子放射斷層攝影(PET),當確定是子宮頸癌後,需做電腦斷層掃瞄(CT)磁共振(MRI)、或PET以瞭解子宮頸癌是否有擴散。

子宮頸癌的治療

癌症的治療愈早,轉移的可能性就愈小,可選擇的治療方法也愈多,治癒的機會愈大。子宮頸癌可能向下蔓延至陰道,或往上向兩側子宮旁的組織來侵犯。末期可能蔓延骨盆腔範圍外,或直接侵犯直腸或膀胱,甚至發生遠端轉移,最常見就是隨淋巴結的轉移至全身。

癌症一般在臨床上都有分期,這是為了治療和了解其預後的方便,不同期別施予的治療不同:

零期前或第一期上的子宮頸癌,可做簡單的子宮頸錐狀切除術,或子宮切除術即可,可以經陰道切除子宮,也可以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或腹部切除子宮。建議實行子宮頸電極環狀切除術,這是比較新的手術,國內多家醫院早已實行此類手術,但較小單位或診所可能仍利用傳統手術治療,可多加以比較,因為術後情況大不相同。

第一期下、第二期上的早期病灶,及部份第二期下子宮頸癌,應做根除性子宮切除術,亦即將子宮、輸卵管、卵巢、陰道的上三分之一、子宮兩旁結締組織,以及兩側骨盆腔淋巴結全部摘除,手術後導尿管須留置較長時日,俟膀胱恢復功能後再移除,一般平均約二個月。手術後如病理檢查發現骨盆腔淋巴結有轉移跡象時,則須附加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以清除可能殘存的癌細胞。如病患身體一般狀況不適於接受這樣大的手術,可選用放射治療,亦可達近似的治療效果。

蔓延較廣的第二期下和第三、第四期病患屬晚期,則可選用放射治療或合併手術治療。

對於少數放射治療無效及復發的病患,以及膀胱或直腸有了癌症時,可以考慮施行骨盆腔臟器摘除術,亦即除了切除子宮外,同時切除膀胱、直腸,然後作人工膀胱及大腸吻合或造口衛,以解決大、小便排泄問題。

子宮頸癌的治癒率與預後追蹤


一般癌症治癒率,通常是指五年存活率而言。零期的子宮頸癌可以得到近100%的治癒率,早期的子宮頸癌治癒率仍高達70%85%,晚期的子宮頸癌治療效果雖不太理想,但仍有20%50%的治癒率。不過一般到了第四期,已經轉移到遠處器官時,治癒率就非常差了。在大部分的報告中,子宮頸腺癌的預後明顯地比鱗狀細胞癌差。由於大約有1/3的病人會復發,病人必須接受長期追蹤:第1年每3個月一次,第2年每4個月一次,35年每6個月一次,以後則每年一次。
※ 關於癌症檢測,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卵巢癌的症狀診斷治療追蹤

卵巢癌是什麼?卵巢癌的成因、預防、症狀、檢測、診斷、分期、治療、預後與追蹤

卵巢癌的成因

卵巢癌是常見的婦科癌症之一,卵巢深藏在骨盆腔中,是女性的內生殖器官,擔任分泌荷爾蒙和排卵的功能,卵巢在子宮的兩側左右各有一個,卵巢在停經後會逐漸的萎縮。常見的卵巢癌症是發生於從卵巢上皮組織,大致上可以分成五種型態:1.腺體型、2.黏膜型、3.子宮內膜型、4.輕細胞型、5.無法分類型。卵巢腫瘤又可以分為三種級數:分化良好、分化中等、分化不良,分化較好的有較好的治癒率。


卵巢癌的預防

危險因子有:

一、荷爾蒙及排卵因素:未曾懷孕、不孕、生育子女數少,不斷的排卵會使身體內的荷爾蒙維持在高濃度中,對卵巢上皮細胞造成慢性的刺激,其罹患卵巢癌的機率較高。從沒懷孕過的女生,因為每個月都有濾泡生成破裂,卵巢每個月都在分化,所以沒有懷孕過的女生算是危險因子;第二個是比較早有初經,或者停經比較晚的女性,表示卵巢活動的時間比一般女性要長,在排卵前後卵巢表皮細胞會進行增殖與修補,會產生不正常的細胞,就會形成腫瘤,因此初經太早的女性或是停經的女性也是好發的對象。

二、環境因素:石綿等物質,由陰道逆行至卵巢而使腹腔及骨盆腔長期曝露在致癌物質中,導致卵巢癌的發生。

三、家族病史:家族中一等親中有人得到卵巢癌時,此一家族較其他婦女得卵巢癌的機率將增高。而至於其他的親人(如表姊妹等)中若有人得到卵巢癌,該婦女得病的機率也比正常人增加。卵巢癌和家族史有比較強的相關性,或者家族裏面同時有乳癌、或大腸癌記錄的女性朋友,都必須要特別注意。

四、肥胖:嗜食高脂食物者。

五、年齡:年齡超過50歲者。

卵巢癌患者多為五十、六十歲以上族群,醫師臨床上也曾看過有患者二十幾歲就罹患卵巢癌。如果母親或姊妹曾罹患卵巢癌、乳癌、內膜癌、大腸癌,出現卵巢癌的風險就會增加。肥胖的人也較容易罹患卵巢癌。

卵巢癌的症狀

女性的生殖器官裏面,卵巢是在骨盆腔裏,卵巢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75%的卵巢癌患者發現下腹脹痛、噁心嘔吐、食欲不佳等症狀就醫時,往往已是第三期或第四期,正因為它躲在骨盆腔最深處的地方,病人感到有症狀的時候,一開始通常都是有腹脹、腹水或有腸胃的不適、吃不下,並且不只侷限在骨盆腔的地方,75%以上已經散佈到腹腔裏面。所以卵巢癌很難有早期發現的機會,是婦癌裏面屬於比較讓我們措手不及的癌症,它的癒後相對也比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還要來得差。

卵巢癌因為卵巢癌症狀並沒有特異性,部分患者病情發展快速,癌細胞短時間就長滿腹腔,治療上更加棘手。卵巢癌患者初期多半沒有異常出血等特殊症狀,月經也都很正常,而下腹脹痛、食欲不佳等也很容易受到忽略,以為是腸胃道造成,因此多數患者就醫時卵巢癌已到晚期。

以下是早期的非典型症狀:
1.呼吸困難、2.腹部疼痛、脹痛、3.腹脹、4.排尿、頻尿次數增加、5.便秘、6.骨盆、背部、腹部疼痛、7.食欲不振、8.多排氣、9.經期紊亂

卵巢癌的檢測

卵巢癌常用腫瘤標記指數CA-125異常來判定,但由於生化檢測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性有限,許多良性疾病如子宮肌瘤、腺瘤、懷孕..CA125也會上升;甚至有20%上皮性卵巢癌的CA125指數不會增加。如果加上血清標記:人類副睪丸蛋白4HE4)有助於卵巢癌早期偵查。HE4為一種血清中醣蛋白,功用與精蟲成熟有關,後來發現HE4在卵巢癌細胞中有很高濃度,但正常卵巢組織則無,故可用作偵察卵巢癌指標。

研究報告指出,以HE4CA125CEA三者來診斷卵巢癌,如採用三項中任兩項為陽性卵巢癌預測,偵察率有84%,準確性高達98.5%。其它研究,單獨使用HE4對卵巢癌之診斷率為90%、準確率為95%。使用HE4診治卵巢癌的文章不勝枚舉,多認為單獨使用HE4診斷上皮性卵巢癌偵察率比CA125更好,準確性更佳。然而現在還沒有完美初期篩檢工具,腫瘤標記影響變數很多,因此只適合用於卵巢癌病情追蹤、治療狀況評估,並不適合用來篩檢卵巢癌。多半透過內診、超音波發現異狀,卵巢癌治療以開刀為主,化學治療為輔。


卵巢癌的診斷

婦科醫師檢查,觸診是一個很重要的開始,觸診看看子宮、卵巢的大小,發現懷疑的情況,接下來就是要做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是可以馬上做的檢查,而且是一個有用的工具,看看卵巢的大小,子宮的樣子,那如果仍有懷疑的話,應該就要做一些血液的檢查,抽血也是一個方便的工具,包括腫瘤指數CA125HE4,大概80%以上的卵巢癌的病人CA125會高起來。如果以上這些檢查,都更讓我們懷疑的話,就必需要做電腦診斷的掃描,或者是核磁共振的掃描,仔細看清楚除了子宮、卵巢以外,骨盆腔的淋巴腺,還有旁邊的組織是不是有受到影響。

以卵巢癌的診斷來說,因為它是在骨盆腔的深處,所以唯一的診斷要取病理的組織。病理的組織在卵巢的這個部份,必需要去做一個手術。卵巢癌的診斷的手術叫做「剖腹探查手術」,藉由剖腹探查的動作,在手術當中會取一部份的組織做化驗,這個叫做「冷凍切片檢驗」,在手術的當下我們就可以有初步的判斷,決定說這是良性還是惡性的組織。所以剖腹探查跟冷凍切片的檢查是診斷開始的第一步,一旦證實是卵巢癌、是惡性的,那就必須要做完整的分期手術,在同一次的手術裏,可以一次完成。


卵巢癌的分期

第一期:癌症仍侷限於單側或雙側卵巢
1a.之癌症者只侷限於單側卵巢
1b.只侷限於雙側卵巢
1c.有腹水,但癌症只侷限於雙側卵巢

第二期:癌症不僅侷限於單側或雙側卵巢,並已經侵犯到其他骨盆腔的組織。
2a.是已經侵犯到子宮或輸卵管
2b.則是已經侵犯到其他骨盆腔組織
2c.是骨盆腔的腹水或清洗液當中有癌細胞

第三期:癌症不僅侷限於單側或雙側卵巢,並已侵犯到腹腔內。
3a.擴散到腹腔內的程度只有在顯微鏡下才可看出
3b.擴散到腹腔內的腫瘤不超過兩公分
3c.擴散到腹腔內的腫瘤已超過兩公分或骨盆腔的淋巴腺

第四期:已擴散轉移到遠處。


卵巢癌的治療

所謂卵巢癌的「完整手術」就是包括子宮、兩邊的卵巢還有骨盆腔的淋巴腺、闌尾(盲腸)、網膜,腸子上面的網膜,都必須要做完整的清除,這些地方都有可能是卵巢癌擴散出去的地方,要取下做顯微鏡病理的化驗,才能夠確認是不是有侵犯到淋巴腺,或者侵犯到網膜,也才能決定接下來後續化學治療方向。
最擔心手術把卵巢的腫瘤拿掉,其它地方都沒有去檢查,沒有去看沒有去仔細的評估,術中也不知道可能是癌細胞,等到手術做完了一個禮拜、十天正式的化驗出來,才赫然發現他是卵巢癌,那這樣子還要再做第二次手術或在手術當中已經擴散出來了,那這樣子對病人的癒後跟疾病治療的成功率就非常的低了。

卵巢癌的預後與追蹤

卵巢癌的預後,與卵巢癌的種類及多項臨床變數有關,包括年齡、分期、等級、殘留大小...等。一般說來,第一期存活率可達93%、第二期存活率可達70%、第三期降至37%、第四期則只有25%。卵巢癌如能提早在1期發現,預後自然相當好,因此,如何早期發現,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最好每年實施子宮頸抹片的同時,經醫師詳細內診,只要有所懷疑,立即進行超音波掃描加上CA-125,如此才能早期治療,而有良好的預後。


至於後續的追蹤建議前兩年每2-4個月回診,第3-5年每半年回診,每次回診須接受內診,腫瘤指標,有必要時需實施超音波、斷層掃描或是胸部X...等檢查。

※ 關於癌症檢測,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子宮內膜癌的成因診斷與治療

子宮內膜癌是什麼?如何預防?如何診斷與治療?

所謂的子宮內膜癌就是從子宮最裡面那一層所長出來的惡性腫瘤,大部分的患者年齡都超過五十歲,大部分跟雌激素因子有關。子宮是一個呈梨狀的器官,位在女性的骨盆腔內。子宮下段比較窄的地方叫子宮頸,而子宮的上段有輸卵管與卵巢。子宮璧由三層組織構成,最內層稱子宮內膜。當女性到了生育年齡,她的子宮內膜每個月就會增厚一次準備讓胚胎著床。如果她沒有懷孕,增厚的子宮內膜就會剝落,形成月經。當子宮內膜癌不斷的蔓延,它會先侵犯週邊的器官,最後沿著血流或淋巴管跑到身體其他地方如肺臟、肝臟、及骨骼。


子宮內膜增生大部份的原因是因動情激素(Estrogen)對於子宮內膜長久地過度刺激及沒有黃體素對於內膜週期性保護,臨床常發生於一些具不排卵性週期的病人。有些卵巢腫瘤可分泌動情素,亦是另一個形成內膜增生的原因。臨床症狀多是月經不規則,月經量多且來經時間超過七天,或更年期前後子宮有不規則性出血。

在病理顯微鏡下組織型態的分類有三種:

(1)單純性增生:很少有惡性的轉變,發生惡性的可能大約1%
(2)複雜性增生:很少有惡性的轉變,發生惡性的可能大約3%
(3)異型腺瘤性增生:此型乃單純型或複雜型增生加上腺體細胞異型現象,而惡性的轉變率分別為8%29%

子宮內膜增生與子宮內膜癌的關係:異型腺瘤性增生是子宮內膜癌的前期,5-25%的病人會轉成內膜癌,而單純性增生及複雜性增生,經黃體素治療後,大多能恢復為正常的子宮內膜,這兩種增生被認為是良性增生。

子宮內膜癌的診斷與症狀

子宮內膜癌的診斷方式有以下幾種:(1)超音波檢查、(2)子宮內視鏡檢查、(3)子宮腔細胞取樣、(4)子宮內膜組織切片。最常見的症狀是停經後陰道出血,大約有75%的病人落在這個停經後的年齡層且約有90%的病人其最初的症狀就是陰道出血,另外,停經後婦女疑似子宮腔內蓄膿者,或是在抹片檢查時出現子宮內膜細胞者都要有高度的警覺。停經前有異常出血的患者,亦不可忽略特別是在不排卵病人。


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1.曾有子宮內膜增生的婦女,有較高的機率得到子宮內膜癌、2.肥胖、3.年齡大部分的患者年齡都超過五十歲、4.高血壓、5.糖尿病、6.生育次數低、7.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8.長期單獨使用雌激素,一些研究發現糖尿病及高血壓的患者較容易得到子宮內膜癌。因為這些患者一般都很胖,所以到底是糖尿病及高血壓本身還是肥胖才是危險因子,目前不得而知。


有以下情況的婦女需要接受定期篩檢:

1.停經後而具子宮的婦女接受單一的雌激素治療。
2.肥胖的停經後婦女,家族史有子宮內膜癌、乳癌、腸癌及卵巢癌的婦女。
3.停經較晚52歲以後的婦女。
4.停經前有明顯的不排卵週期,如多囊性卵巢或功能性卵巢疾病者。

子宮內膜癌的分期

第一期:內膜癌侷限在子宮本身。
第一期A G123:內膜癌侷限在內膜。
第一期B G123:內膜癌侵犯到子宮平滑肌肉層,但小於二分之一的肌肉層。
第一期C G123:內膜癌侵犯到子宮平滑肌肉層,但大於二分之一的肌肉層。
第二期:內膜癌侵犯到子宮頸,但還沒超過子宮以外。
第二期A G123:侵犯到子宮頸腺體。
第二期B G123:侵犯到子宮頸腺體下組織。
第三期:內膜癌侵犯到子宮以外,但仍侷限於骨盆腔內。
第三期A G123:侵犯到子宮最外面的漿膜層或輸卵管與卵巢、或陽性腹腔內細胞學檢驗。
第三期B G123:侵犯到陰道。
第三期C G123:侵犯到骨盆腔或主動脈旁之淋巴腺。
第四期:內膜癌侵犯到膀胱或直腸黏膜,或遠端轉移。
第四期A G123:侵犯到膀胱或直腸黏膜。
第四期B G123:遠端轉移,包括腹腔內擴散或腹股溝淋巴腺轉移。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

早期子宮內膜癌以手術治療為主。絕大部分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是接受手術治療,也是目前認為最有效的療法。手術時,會先做腹腔內細胞學檢驗,接著子宮及雙測輸卵管與卵巢必須切除,最後骨盆腔或主動脈旁之淋巴腺也會取出去化驗是否有轉移。如果病理化驗結果顯示癌細胞只侷限於子宮內膜,這些病人往往在接受手術後即可治愈。相反,如果病理化驗結果發現癌細胞已擴散到子宮內膜以外的地方,術後尚須接受放射線治療以降低疾病復發機率。
放射線或化學治療可用在手術後的輔助治療。

由於年齡太大或者是有嚴重的內科疾病,無法承受手術的風險,只能接受放射線治療,放射線治療包括體外照射及近接治療兩個部分。體外照射就是由高能量射線直接射向骨盆腔,將癌細胞殺死。體外照射結束後,還須近接治療,所謂近接治療就是將放射物質直接放入接近癌細胞處即陰道內,以短距離內釋放高能量射線,將癌細胞趕盡殺絕。晚期子宮內膜癌可考慮採用化學藥物治療、荷爾蒙療法,效果有限,僅能延長病患存活時間。

子宮內膜癌的預後與追蹤

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的子宮內膜癌,未來預後會較好,存活率在合適治療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是80%,第二期為59%,第三期29%,第四期為10%。早期子宮內膜癌的復發率是3%17%,取決於主要和輔助的治療方法,復發情況中70%發生於最初的三年。

※ 關於癌症檢測,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