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健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健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避不掉的疾病「癌症」,預防更勝治療】


根據衛生署公布97年癌症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平均每天約有220位民眾被診斷出罹患癌症,而罹患癌症的比例也約每1,000人中,就有3.5個人罹患癌症。民眾不禁想問,蟬聯29年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是不是總有一天找上我?

林姿伶醫師表示,導致「癌症」的成因雖然有很多,但不良的生活習慣,包含高油高熱量的西式飲食習慣、缺乏運動以及菸酒等,以及環境中可能不知不覺接觸到的致癌物質,例如會導致人體內分泌系統異常的環境荷爾蒙、二手菸害以及過量的化學添加物等,都是醫師認定造成體內健康細胞癌化的禍源。

林姿伶醫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表示,許多癌症在40歲之後才開始快速癌化,甚至其他健康指標也在這個年齡開始走下坡,因此民眾如要提前掌握自己的健康變化,建議可從35歲起,接受定期健康檢查,如能早期發現健康異常,也可藉由找出不良的生活習慣並加以調整,是可以讓許多病前症狀恢復正常,甚至早期癌症也都有很高的治癒機會。

除了健檢,林醫師也指出,台灣多數家庭的經濟重擔落在「爸爸」身上,而不幸的是,男性罹癌機率又比女性高,一旦正值四、五十歲的事業黃金時期的經濟支柱因病倒下,龐大的癌症治療費與家計支出,真的會讓許多家庭幸福夢碎。因此醫師建議,如在家中經濟能力許可下,不妨可透過癌症保險來做好防範計畫。

林醫師說,每位剛得知自己罹患癌症的民眾,沒有不出現情緒不穩定及負面反應的,而良好的預防醫學機構除應提供民眾良好及精準的健檢服務外,更應透過專業的心理諮商與積極的轉診協助等,來幫助民眾調適情緒面對疾病。醫師呼籲,平時妥善照顧自己的健康,外加積極的預防觀念與正確的心態,相信就算癌症找上門,也能把傷害降到最低。(來源:文/癌症照護網,圖/大紀元)
※造訪我們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沒病也要健檢? 癌症及早發現可治癒!】


「不檢查沒病,一檢查就有病!」許多民眾沒有定期健檢的觀念,即使年齡到了可以接受免費癌症篩檢,也常以工作忙碌、沒病不需要等理由推託。專家強調,人都會生病,而罹患癌症致死率高,透過早期發現,都有很高的治癒率。

*定期檢查 及早發現疾病
台灣防癌協會秘書長徐敏燕表示,每個人都會生病,但發生什麼疾病無法決定,透過定期檢查能夠及早發現;萬一不幸罹患癌症,早期治療有很高的治癒率,千萬不要害怕檢查。

*免費婦癌篩檢 乳癌、子宮頸癌
徐敏燕秘書長舉例,以國人女性常見的乳癌、子宮頸癌來說,目前國內有提供年滿45歲以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二等親曾患有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以及30歲以上婦女每3年進行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癌症早期無症狀 及早發現治癒率高
「預防勝於治療!」徐敏燕秘書長強調,罹患乳癌、子宮頸癌,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出現症狀時多已進入晚期,大部分早期發現的患者都是定期接受篩檢確診,只要將癌細胞切除,治癒率高且復發率低,幾乎不影響正常生活。所以一定要定期健檢。(來源:健康醫療網)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健檢還在亂槍打鳥?基因檢測輔助掌握先機】


健康的身體靠自己掌握,而定期健檢更是不可或缺。但是,健檢項目琳瑯滿目,到底應該怎麼選擇?家庭醫學專科醫師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想要及早揪出隱藏的疾病,與其亂槍打鳥做了一堆健檢項目,其實,目前也可以透過簡易的「基因檢測」輔助,進行個人化評估,掌握先機,以提升健檢的效益。

*年年健檢,卻沒做到自己最需要的項目?
提到健康檢查,常見坊間推出「一條龍」健檢項目。不過,家庭醫學專科醫師鄭鈞云表示,這樣全包式的檢查方式,卻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根據門診經驗,曾碰過1位中階男性主管,近年來老是飽受腹痛、腹脹之苦。可是,每次參加公司提供的定期健檢,但是,檢查報告都顯示身體健康沒有異常。

於是,疏忽自己一直有腹痛不適的問題,還誤以為是單純壓力太大所致,而不以為意。直到有一天腹痛難耐受不了就醫,經醫師評估進行安排內視鏡檢查後,才驚覺原來已罹患大腸癌,大腸長滿腫瘤而不自知;失去早期發現、治療,以及事前防範的黃金時間。

鄭鈞云醫師指出,上述患者雖然每年都有做健檢,卻沒有做自己最需要項目,其實並不少見。尤其是,10大癌症中發生人數第一名的是大腸癌,而容易忽略的大腸「瘜肉」,卻是檢驗出有無大腸癌風險的重要指標,因為必需靠胃腸鏡檢測才能發現,此種檢測屬於侵入性且過程繁瑣費時,而使得不少高風險族群忽視該檢驗的重要性。

為了避免上述遺憾再發生,如何事先預知疾病風險,個人化的健檢與保養方針很重要。鄭鈞云醫師提到,其實在醫療技術大幅進步的今日,民眾已可透過基因檢測的方式,從基因出發,知道自己先天的弱點,進而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同時,再搭配有目標的定期追蹤檢查,以及個人化的保健方式,預防疾病發生。

*輕鬆便利!解密基因與疾病連結,輕刮口腔內側就知道

基因檢測究竟如何進行?鄭鈞云醫師解釋,基因檢測聽起來似乎十分神秘,事實上,只要透過簡易的刮取板,輕輕刮取口腔內側口腔黏膜細胞,就能輕鬆採集人體細胞。再將細胞送到實驗室中,等待2到4週的時間,就能藉此分析每個人基因序列和疾病間的連結。讓民眾透過檢驗報告,輕鬆了解到自己生理的先天弱點,預先知道在未來的健檢、醫療項目中,該從何處著手以提早防範。

*認識自己!基因檢測揪出先天弱勢,強化後天保健不生病

鄭鈞云醫師也提醒,雖然基因檢測能幫助自己更了解自身的先天健康狀態,但是,上述方式也只是民眾保護自我健康的評估指標之一。想要杜絕疾病上身,關鍵仍在於後天的防範。就如同美國國家衛生院院長法蘭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所言:「基因將子彈上膛,而扣下板機的是外在生活環境」。

想擁有健康的身體,仍然要注意均衡飲食,多吃低脂高纖食物,並養成適度運動、養成規律作息的生活習慣,同時避免吸菸、過度飲酒,才是活的健康、長壽的不二法則。而現代人處於外在汙染物、致癌物及壓力高度暴露的生活環境下,許多人都是屬於無明確疾病卻症狀頻繁的「亞健康族群」,若利用健康指標風險、體重及肌膚基因檢測,輔助健康管理、提升健康品質!(來源:華人健康網)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