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子宮頸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子宮頸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子宮頸癌的分期診斷預後與追蹤

子宮頸癌的分期

零期癌又稱原位癌,指的是最早期、最輕度的子宮頸癌,癌細胞僅見於子宮頸的上皮層內,而沒有任何侵犯到間質組織。零期癌是肉眼所看不出來的,需要切片做顯微鏡診斷。第一期到第四期是侵犯性的子宮頸癌,所謂侵犯性是相對於原位癌,也就是癌細胞已不限於上皮層內而已了。第一期癌,癌細胞已穿透上皮層,但仍侷限於子宮頸內。

1:子宮頸癌侷限在子宮
1A:微侵襲癌。
1A1:微侵襲癌,水平徑不超過7公厘,子宮頸基質侵襲不超過基底膜下3公厘。
1A2:微侵襲癌,水平徑不超過7公厘,子宮頸基質侵襲為基底膜下3-5公厘之間。
1B:肉眼可見腫瘤侷限在子宮頸或顯微病灶範圍超出1A2
1B1:子宮頸腫瘤直徑不超過4公分。
1B2:子宮頸最大腫瘤直徑超過4公分。
2:腫瘤侵襲已達子宮頸外組織,但未達骨盆壁及陰道下端1/3
2A:只侵襲陰道下端,無子宮頸旁組織侵襲。
2B:已有子宮頸旁組織侵襲。
3:腫瘤侵襲達骨盆壁或達陰道下端1/3或造成腎臟水腫或無功能腎臟。
3A:腫瘤侵襲達陰道下端1/3,未達骨盆壁。
3B:腫瘤侵襲達骨盆壁或造成腎臟水腫或無功能腎臟。
4A:腫瘤侵襲膀胱或直腸之黏液層,或延展超過真骨盆腔。
4B:遠處轉移。

子宮頸癌的診斷與治療

子宮頸癌的診斷工具有抹片、陰道鏡、一般切片、子宮頸內刮取、大切片等,都是為診斷子宮頸癌而做的檢查方法,一般而言都沒有疼痛或嚴重的不適,以下簡單介紹:

一、診斷性切片:在子宮頸上的任何可疑病灶都應做切片檢查,切片位置最好在病灶邊緣處,切片深度要足夠,才能進行腫瘤侵犯深度頻估。如果發現陰道也有病灶,則此病灶也需切片。不正常的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只是篩檢的功用,子宮頸癌的確定診斷仍有賴於切片的組織病理學檢查。

二、子宮頸內刮除術:醫師會使用杓小且成湯匙狀的器具,取開子宮頸開口處的組織。

三、陰道鏡檢查:陰道鏡主要的原理是將子宮頸可疑的病變處予以放大4-10倍,並加上醋酸溶液洗去子宮頸黏液,使視野更為清楚,來觀察子宮頸上不正常的血管增生,白色上皮等可疑病變處的變化,並增加切片取位的準確度。有懷疑的子宮頸抹片也應做子宮頸切片檢查來確定。但是切片取位的精確與否往往會影響診斷的正確性,因此對於肉眼分不出的癌前期與初期癌的變化,可以併用陰道鏡的檢查,在陰道鏡直視下做組織切片更能達到效果。

四、子宮頸椎狀切片:子宮頸椎狀切片是指將子宮頸作一圓錐狀切割,此項切片檢查兼具診斷性及治療性。常用的子宮頸椎狀切片包括雷射,子宮頸刀,以及圈狀電燒切割。子宮頸椎狀切片的適應症包括:1.子宮頸病灶無法完全在陰道鏡下看出,2.陰道鏡下無法完整看到林狀柱狀上皮交界處,3.子宮內頸搔刮病理報告為CIN2CIN34.切片懷疑有顯微侵犯時,5.子宮頸細胞學檢查與切片檢查相差一級以上時。

五、影像醫學工具:電腦斷層掃瞄(CT)及磁共振(MRI)、正子放射斷層攝影(PET),當確定是子宮頸癌後,需做電腦斷層掃瞄(CT)磁共振(MRI)、或PET以瞭解子宮頸癌是否有擴散。

子宮頸癌的治療

癌症的治療愈早,轉移的可能性就愈小,可選擇的治療方法也愈多,治癒的機會愈大。子宮頸癌可能向下蔓延至陰道,或往上向兩側子宮旁的組織來侵犯。末期可能蔓延骨盆腔範圍外,或直接侵犯直腸或膀胱,甚至發生遠端轉移,最常見就是隨淋巴結的轉移至全身。

癌症一般在臨床上都有分期,這是為了治療和了解其預後的方便,不同期別施予的治療不同:

零期前或第一期上的子宮頸癌,可做簡單的子宮頸錐狀切除術,或子宮切除術即可,可以經陰道切除子宮,也可以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或腹部切除子宮。建議實行子宮頸電極環狀切除術,這是比較新的手術,國內多家醫院早已實行此類手術,但較小單位或診所可能仍利用傳統手術治療,可多加以比較,因為術後情況大不相同。

第一期下、第二期上的早期病灶,及部份第二期下子宮頸癌,應做根除性子宮切除術,亦即將子宮、輸卵管、卵巢、陰道的上三分之一、子宮兩旁結締組織,以及兩側骨盆腔淋巴結全部摘除,手術後導尿管須留置較長時日,俟膀胱恢復功能後再移除,一般平均約二個月。手術後如病理檢查發現骨盆腔淋巴結有轉移跡象時,則須附加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以清除可能殘存的癌細胞。如病患身體一般狀況不適於接受這樣大的手術,可選用放射治療,亦可達近似的治療效果。

蔓延較廣的第二期下和第三、第四期病患屬晚期,則可選用放射治療或合併手術治療。

對於少數放射治療無效及復發的病患,以及膀胱或直腸有了癌症時,可以考慮施行骨盆腔臟器摘除術,亦即除了切除子宮外,同時切除膀胱、直腸,然後作人工膀胱及大腸吻合或造口衛,以解決大、小便排泄問題。

子宮頸癌的治癒率與預後追蹤


一般癌症治癒率,通常是指五年存活率而言。零期的子宮頸癌可以得到近100%的治癒率,早期的子宮頸癌治癒率仍高達70%85%,晚期的子宮頸癌治療效果雖不太理想,但仍有20%50%的治癒率。不過一般到了第四期,已經轉移到遠處器官時,治癒率就非常差了。在大部分的報告中,子宮頸腺癌的預後明顯地比鱗狀細胞癌差。由於大約有1/3的病人會復發,病人必須接受長期追蹤:第1年每3個月一次,第2年每4個月一次,35年每6個月一次,以後則每年一次。
※ 關於癌症檢測,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子宮頸癌的檢查、症狀與預防

什麼是子宮頸癌?子宮頸癌發生的原因

子宮頸癌又稱宮頸癌,是發生在子宮頸部位的癌症,源自於不正常細胞的生長,甚至能侵襲或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發生子宮頸癌,超過90%的患者曾罹患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其他高風險因素包括抽菸、免疫不全、常使用避孕藥、不安全性行為、多重性伴侶等,但都不如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重要。典型的子宮頸癌是由為期1020年的癌前病變發展而來。子宮頸癌可分為幾種型態:鱗狀細胞癌接近90%,腺癌接近10%,而其他型態僅佔少數。符合以下情況,就可能是子宮頸癌的高風險族群:

性伴侶多,或經常有不潔的性交、雜交。
◆很早就有性經歷,性經歷開始時間越早,危險性越高。
有多次生產或流產。
年齡在30歲以上,尤其是40歲以上的女性。
性行為後有出血現象。
◆有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如非經期或更年期後的出血。
陰道有異常的分泌物。
血親中有癌症患者。
◆子宮頸有慢性炎症者。
性伴侶的包皮過長,也有可能造成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的危險。

如何預防子宮頸癌?子宮頸頸癌疫苗介紹

目前醫界尚無法證明子宮頸癌到底會不會遺傳給一下,或者是傳染,然而從無性生活的女性,極少發生子宮頸癌,認定也許子宮頸癌可能經由性生活傳染。據目前醫界研究顯示,通常子宮頸癌較易出現在年滿35歲,且有性經驗的女性身上,其中35歲及55歲各為罹患的高峰期,有性經驗的女性又比無性經驗的女性罹患率來得高,至於性經驗早、性伴侶多、曾患性病的女性則是子宮頸癌的高危險群。


最重要的風險因子:人類乳突病毒HPV大多數是透過性行為接觸傳染,根據統計,從第一次有性經驗後的3年內,約一半的人都感染過了,不過不會每個人都發病,有些人只是暫時性感染,靠自己的免疫力就清除了病毒;有些人則因體質或免疫力低等因素無法自行清除。若HPV感染超過1年不消失,就稱為持續性感染。一旦成為HPV持續性感染者,女性罹患外陰部癌症的風險會增加7.8倍,肛門癌增加7.8倍,陰道癌增加5.9倍,子宮頸癌增加1.5倍。男性則是罹患陰莖癌的風險增加8.2倍,肛門癌的風險增加21倍。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可保護受施打者不受病毒的侵犯,因而可預防65%至75%的子宮頸癌。目前HPV疫苗有二價和四價兩種,二價疫苗只能預防子宮頸癌,四價疫苗除了預防子宮頸癌,還可以預防菜花及外陰癌、肛門癌等。所以男性若要施打,也是施打四價疫苗。打完第一劑後,2個月後再打第二劑;離第一次注射6個月後再打第三劑,共需施打三劑。子宮頸癌疫苗已不限於青少女才可施打,即使已經有性經驗的婦女施打,還是有一定的保護力。男性也可以施打疫苗,一方面可保護自己避免罹患菜花、肛門癌,另一方面可以保護另一半。


如何早期發現子宮頸癌

不是注射了子宮頸癌疫苗就可高枕無憂,30歲以上女性仍須每年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因為現有疫苗對子宮頸癌的保護力畢竟不是百分之百,仍有漏網之魚,而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早期發現病變、早期處理。其他預防方法包括不從事性行為及使用保險套。子宮頸癌篩檢透過抹片檢查、或使用醋酸來辨別癌前病變,若針對癌前病變進一步治療可預防其發展成癌症。子宮頸癌的治療包含合併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在美國,五年整體存活率為68%,影響預後的關鍵主要在於早期發現。


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是預防子宮頸癌最佳的途徑,「六分鐘,護一生」,所以凡是有過性經驗的女性,都應該每年定期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即能讓女性朋友免除子宮頸癌的威脅與恐懼。再者,全民健保也提供三十歲以上女性朋友,享受每年免費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的福利,而連續三年篩檢無罹患者,從第四年起,改為每三年檢查一次。因此,建議年滿三十歲以上婦女朋友不要放棄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機會,要定期接受檢查以保護自己。一般來講,抹片檢查約有百分之八到五十之假陰性及假陽性檢查結果,這與如何採樣本和判讀抹片有關。婦人作抹片檢查時不應當在生理期中,同時至少要一星期以上不能灌洗陰道或用藥,也建義作抹片24小時以前不要有性行為。


子宮頸癌是台灣成年婦女罹患率為最高的癌症,早期發現的話差不多可以百分之百的治癒,難就難在婦女本身是不會感覺到她已患有零期的癌症,因此要靠子宮頸細胞檢查。最簡單的早期發現是子宮頸抹片檢查。但是抹片檢查的信賴度不是很高,幸好一般由正常子宮頸發展為零期癌至少要七年以上,零期癌進展到侵入癌也要十年,因此在這十多年中若有問題的病人,每年都做檢查,應該會找出病來。

子宮頸癌有什麼症狀

早期通常並不會有症狀,零期及零期之前,可以說是毫無症狀可言的。第一、二期患者會有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及異樣分泌物。第三、四期,癌細胞會侵犯到子宮頸上方的膀胱或直腸,造成小便或大便出血。嚴重時甚至會阻塞兩側的輸尿管,導致小便無法排出而引發阻塞性尿毒症。而晚期時可能有不正常的陰道出血、骨盆腔疼痛、或性交疼痛。

80%-90%的子宮頸浸潤癌患者有不同程度白帶增多的症狀,與一般炎症相似,常常被誤認為是婦科炎症,因而耽誤治療。80%-85%子宮頸浸潤癌患者出現陰道出血,要特別留意性行為後或婦科檢查後的月經週期及停經後的出血。早期出血量少,也有患者表現為經期延長、週期縮短、經量增多等月經失調的症狀,多伴有陰道分泌物增多且呈白色或血色、稀薄如水的白色混濁狀。子宮頸癌患者可能出現下腹疼痛、腰骶部疼痛、下腹及排便下墜感、便血、排便困難、頻尿、血尿等症狀。晚期子宮頸癌可能出現繼發症狀,如尿急、肛門墜脹、便祕、下肢腫痛等症狀。

具體來說,有以下情況者,就要至婦科就醫篩檢:

不正常的陰道出血、月經異常、性行為後出血、停經後出血等,均表示可能有異,應找婦產科醫師檢查。
◆白帶增加,顏色發生變化,可能帶有血絲及發生異味。
至於體重減輕、食欲不佳、大小便異常,均是癌症的現象,更應多加小心。
疾病早期無症狀或不規則陰道出血及白帶較多;嚴重時,白帶量增多,由水狀變為暗色且有臭味。
兩次月經之間或停經後的不正常出血,引起感染及貧血。
◆平時常會腹痛、有重壓迫感,或有殘尿、血尿症狀出現。
手指觸診病患的子宮頸,有堅硬和顆粒感。

疼痛是晚期症狀,因癌細胞侵犯骨盆組織或神經部位。

※ 關於癌症檢測,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什麼是SCC腫瘤標記指數

什麼是SCC腫瘤標記指數?

所謂的鱗狀上皮細胞抗原SCC,是由子鱗狀上皮癌組織經分離、純化而得到的一種蛋白質物質,利用其單株抗體辨識出來又稱TA-4

正常標準值應小於2.5 ng/ml,主要是針對鱗狀上皮細胞癌的偵測,療效和復發評估具有正面性的意義。鱗狀細胞癌抗原是從子宮頸癌組織分離純化的腫瘤抗原中的一小片段,有很多腫瘤,特別是-鱗狀細胞的腫瘤,例如肺癌、食道癌、肛門癌、頭頸部腫瘤的患者血清當中-鱗狀細胞癌抗原會呈現上升的情形,因此,SCC於癌症療效及復發的追蹤是個很好的輔助分析項目,但其特異性不高,身體其他部位發炎,也會使SCC升高。

經過手術治療後,血清中SCC72 小時內會迅速下降至正常範圍。若手術並無完全摘除,則SCC Ag 濃度會持續升高。在以放射線治療的患者,也會有相同的效果。鱗狀細胞癌抗原於癌症療效及復發的追蹤是個很好的輔助分析項目,但並不適用於早期的篩檢工具。

SCCCEA等腫瘤標記只適合用在確定罹癌患者的追蹤上,不適合用來篩檢,指數異常一定要再做其他檢查來確診。

了解更多癌症檢測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月經不正常就醫 女大生檢出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不是中年女性才有的疾病,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鄭文芳今表示,他曾收治一名20歲女大生,因月經不正常就醫,才發現子宮頸長異物,確診第1期子宮頸癌。

鄭文芳表示,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該名患者早在國一就發生性行為,卻從沒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加上感染癌變機率高的第18型人類乳突病毒,才會年紀輕輕就罹癌,呼籲有性行為滿3年就應定期做抹片檢查。

性行為和子宮頸癌有什麼關係?鄭文芳解釋,女性的陰道會分泌乳酸菌抵抗細菌,子宮則是必須處於無菌狀態,而連接兩者的子宮頸,就像是子宮的「山海關」,每當陰道有病菌或病毒試圖闖入子宮,子宮頸總是第一個遭殃,因此容易引起發炎或病變。

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有8成5是因性行為感染,另有1成5原因仍不明,鄭文芳指出,目前已知的人類乳突病毒共有100多種,其中致癌型有約14種,其中又以第16型、18型癌變風險最大,約3到5年就會惡化為癌症。

鄭文芳說,子宮頸抹片檢查推動20多年來,罹癌人數已大大減少,根據國健署統計,每年約有1500人確診子宮頸癌,發現癌前病變者則有高達3500至4000人。

鄭文芳指出,以往30至40歲是子宮頸癌癌前病變高峰期,子宮頸癌好發於40至50歲婦女身上,但近年因社會開放、性行為年輕化,子宮頸癌也提前報到。

根據鄭文芳臨床觀察,近幾年門診中確診子宮頸癌的患者,有近6成沒做過抹片檢查,或是距離上次已有8到10年,他表示,政府雖然只提供30歲以上女性每1到3年一次抹片檢查,但呼籲有第一次性行為後約3年就應開始做抹片,每次自費新台幣600到800元,但能及早發現癌變、避免罹癌。(來源:文/聯合新聞網,圖/健談)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 「乳癌無法預防」, 醫師:慎選洗髮精、遠離塑膠】



人人聞癌色變,但台大醫院調查發現,兩成女性乳篩異常,卻遲遲不回診,原因竟為沒空、很忙、很麻煩,醫師提醒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年滿20歲就應每年接受檢篩。


台大醫院上午發表研究成果,癌症篩檢中心醫師程劭儀表示,分析最近三、四年的乳癌篩檢發現,乳癌篩檢陽性者的回診率僅有八成,並沒有想像中的高,有二成乳癌高風險的女性並未回診複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