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糖尿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糖尿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基因開關故障 瘦子得糖尿病 】


瘦子罹患糖尿病找到關鍵原因了。國衛院發表重要研究,糖尿病患若體內控制分泌MAP4K4激酶的基因開關壞掉,導致MAP4K4激酶無法有效產生,將造成免疫功能失調,不斷產生發炎性T淋巴細胞,進而讓血糖上升。
糖尿病15年來為國人十大死因前五名,易引發許多致死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及腎臟病變,國內糖尿病患高達九成以上屬於第二型糖尿病,其中非肥胖糖尿病約占七到八成。
以往認為,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但統計發現亞洲地區病患僅20%至30%肥胖;統計也顯示,台灣糖尿病患者平均BMI為25,歐美為32,臨床常可看到很多身材偏瘦的人,卻罹患糖尿病。
為了解國人糖尿病因素,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譚澤華、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率領的研究團隊,成功找到非肥胖型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關,相關研究已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
參與研究的國衛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莊懷佳表示,這項研究歷經四年,透過細胞、老鼠實驗及糖尿病研究,首度證實缺乏MAP4K4激酶,會造成發炎性T淋巴細胞過度活化,進而誘發第二型糖尿病。
莊懷佳解釋,MAP4K4激酶如同T淋巴細胞的煞車系統,當免疫系統中具有防禦功能的T淋巴細胞,少了MAP4K4激酶踩煞車、調控,會大量分泌發炎細胞激素,導致血糖無法維持穩定而上升。研究也發現,讓糖尿病患者體內MAP4K4激酶缺少的原因,是控制MAP4K4激酶的基因開關壞掉,無法有效產生此激酶。
不過,為何會引發此基因開關壞掉,譚澤華表示,目前沒有明確定論,但空汙、環境賀爾蒙、吃太油或太鹹等,都可能是危險因子。(來源:元氣網)
※造訪我們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基因愛搞怪!台灣人不胖也易得糖尿病】


亞洲地區的糖尿病患者佔全球所有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尤其東亞與西太平洋地區(包含台灣)是糖尿病成長最快的區域,台灣在面臨迅速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衝擊下,成人糖尿病盛行率約10%,比全球(8.8%)、亞太地區(9.3%)盛行率平均值都還高!

我國有逾188萬糖尿病人口,比鄰近國家日本、韓國、泰國都還高!國內糖尿病人口雖然居高不下,但糖化血色素達標率(A1c數值小於7%)也因糖尿病照護的進步,而逐年提升。國際糖尿病聯盟西太平洋區主席暨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指出,目前整體亞太地區的糖化血色素達標率約35.3%,而國內在糖尿病防治政策、專家、衛教推廣等各方長期努力配合,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糖化血色素達標率從民國99年的36.3%,進步至民國103年的42.7%,雖然血糖達標率每年更以1.5%之達標成長,但仍有再增進空間。

過去多認為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肥胖有關,因為肥胖導致體內胰島素作用不良,無法有效降低身體血中上升的血糖。但近來許多針對東亞地區黃種人(包含台灣、日本、韓國、大陸、香港等)的研究發現,東亞地區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發病原因,與西方的白種人患者不同,例如較不肥胖且發病年紀較輕,根據最新2015全球糖尿病盛行率統計,台灣糖尿病各年齡層的盛行率都比全球及亞太國家平均值還高。

進一步探討研究竟發現,東亞地區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的胰島素分泌功能較差,在診斷糖尿病時期,胰島素分泌功能降低到只有正常分泌量的2-3成,相較於西方白人糖尿病患者還有5成之分泌功能。東亞地區的糖尿病患者體型雖然不胖,但體內脂肪相對含量卻不低,所以身體的胰島素抗性指標也相對增加1~2倍,導致國人體內的胰島素分泌功能及作用效果不好,讓體內血糖最後無法有效調控,而容易演變為糖尿病。

至於為何東亞地區黃種人糖尿病患者會有較差的胰島素分泌能力?據目前研究顯示與基因、腸道的腸泌素分泌功能及飲食環境等多重因素皆有關係。(來源:三立新聞網)
了解更多健康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失眠睡不好,萬病纏身!「垃圾睡眠」罹癌率增50% 】


失眠人口有多少?2016年初衛福部公布,國人一年可以吃掉3.39億顆安眠藥,創下歷史新高。睡不好,當然萬病纏身,對照2015年國人癌症與十大死因統計,平均每約5分鐘就有1人罹癌,慢性病更成為老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睡不好對健康的影響


 
《1.5倍癌症 》
提高1.4倍乳癌;2.0倍大腸直腸癌;3.0倍攝護腺癌等癌症風險。美國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即使經常運動,但睡眠少於7小時者,罹癌機率仍比一般人高50%。

《5倍高血壓 》
研究指出,長期失眠或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者,高血壓罹患率竟高出一般5倍。

《4倍心血管疾病 》
打鼾、失眠都會增加中風與動脈栓塞、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使心臟細胞加速死亡。

《6倍憂鬱症 》
即使沒有憂鬱病史,長期失眠的人與一般人相比,罹患重度憂鬱的機率高出6倍。

《2.95倍糖尿病 》
即使是健康人,一晚沒睡好,隔天就可能出現類糖尿病症狀。

《6公斤肥胖 》
睡不好時,多餘的熱量會變成脂肪囤積,使人更易發胖。反之,優質熟睡一日可消耗300大卡,半年就能大瘦6公斤!

《腎臟病、痛風 》
睡眠異常和夜間缺氧會破壞尿酸的代謝平衡,使體內尿酸量增加,引起痛風,造成腎臟功能障礙。

*兩類好食物幫助睡眠

(一)維生素B群:安定大腦神經,掃除疲勞感
維生素B群共有8種,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安定神經與肌肉,撫平煩躁不安的情緒。在醫學上,有睡眠障礙、長期感到疲倦的人,也常有缺乏B群的現象。另外,因睡眠荷爾蒙的合成仰賴維生素B6的幫忙,更顯示維生素B群對睡眠的重要性。

特別要注意,若在晚上補充大量B群(如服用保健品),反而會使精神大為提振,引起嚴重失眠。因此,從食物中攝取最佳,若有服用保健品習慣的人,則建議在中午前補充。
● 以糙米、胚芽米為主食。日本醫學博士坪田聰醫師說明,糙米、胚芽米、小米、純可可粉中含有豐富的GABA(大腦中幫助穩定情緒、促進睡眠的重要神經物質)。
● 大火烹調、反覆烹煮,加熱的過程會破壞維生素B群,料理富含B群的深綠色蔬菜時,建議採快炒、快速汆燙,避免過度燙煮使營養流失。
● 含糖飲食、甜食、酒精飲品需要大量的維生素B群幫助代謝,減少食用此類食品,便能改善疲倦感與睡眠品質低落。
● 早餐的牛奶、優格、豆漿、沙拉加入啤酒酵母粉,此為啤酒花與大麥製成的富含必需胺基酸、B群的營養品。

(二)鈣、鎂:安穩腦神經,提升睡眠品質

鈣是穩定神經的重要營養素,可使肌肉放鬆、緩解焦躁不安的情緒並幫助睡眠;鎂能幫助神經傳遞、維持心跳節奏。鈣與鎂加在一起,便是最棒的天然鎮定劑。
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的調查,國人每日的平均鈣攝取量嚴重缺乏,只佔了建議攝取量的一半!要擁有優質睡眠,務必補足體內的鈣與鎂,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補充時建議以鈣:鎂為2:1 補充。
● 每天約喝360 ∼ 480c.c的牛奶或優酪乳,可以補充一日鈣質所需。
● 多吃小魚乾、帶骨鰻魚等鈣含量豐富的魚類。
● 將豆製品如豆干;海帶、髮菜等海藻類食物熬煮成湯,一次能補充豐富鈣質。
● 料理上灑上堅果如南瓜子、開心果、花生,以及含鎂量最高的腰果,能輕鬆平衡體內鈣、鎂。(來源:良醫健康網)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C肝真可怕 甲狀腺癌死亡率11倍! 】


國內一項長達20多年追蹤研究發現,與一般人相較,C肝感染者在腦血管病變、腎臟病、糖尿病等罹病風險偏高,如罹患攝護腺癌、甲狀腺癌,死亡率更分別為一般人的4倍、11倍。





研究主持人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李美璇推測,應與C肝病毒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有

關,長期下來,影響了感染者的免疫反應。建議C肝感染者,應定期抽血篩檢RNA,如為陽性
應該立即接受治療,越晚治療,不僅療效較差,死亡率偏高,醫療成本也較高。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 心肌梗塞險喪命! 該如何預防?】

【開車時胸痛襲來 心肌梗塞險喪命! 】





症狀多為心悸、胸痛悶等 甚至毫無徵

心肌梗塞令人聞之色變,金管會前主委龔照勝、寒舍集團創辨人蔡辰洋都因心肌梗塞過世,相繼不到3個月,令人不勝噓唏。去年知名女作家施寄青、政商界名人翁大銘也都因此過世,坊間有更多人因心肌梗塞猝死,民眾應有預防觀念,平時掌握自我健康很重要。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熟男共病?小心勃起功能障礙及攝護腺肥大 】


熟男共病?小心勃起功能障礙及攝護腺肥大




勃起功能障礙及攝護腺肥大,是許多中年以上男性的共病。根據台灣男性醫學會調查發現,台灣年逾40歲以上的男性,每5人就有1人有共病困擾,醫師提醒,唯有掌握「認識共病、自我評估、積極行動」3原則,才能遠離男人共病。


根據台灣男性醫學會調查發現,許多男性步入中年後,腰粗體胖,看似幸福肥,卻隱藏健康風險,其中最難以啟齒的是床上欲振乏力,以及頻尿夜尿,小便時滴滴答答,不僅象徵身體亮起警訊,更讓兩性親密關係蒙上陰影。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 不愛吃甜食,為什麼還是得糖尿病?糖尿病的6大迷思】

你或身旁親友患有糖尿病嗎?根據健保署資料,2015年全台近138萬糖尿病確診病人;且保守估計至少仍有30、40萬名糖尿病隱形病患。

生活中充斥各種對糖尿病錯誤的觀念,讓民眾顯得無所適從:「糖尿病只是因為愛吃甜」、「打胰島素會洗腎」、「糖尿病只能吃芭樂或番茄」等。破除6大迷思,對抗糖尿病,你能積極甚至它和平共處。


◎迷思1:糖尿病只是因為愛吃甜食、喝飲料





有些民眾納悶,「我不愛吃甜食或喝飲料,為什麼還是得到糖尿病?」國民健康署指出,「吃甜食並非直接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但吃甜食易導致肥胖」;肥胖、缺乏身體活動量及基因遺傳等多重因素都會增加罹病風險。

因此,有些民眾可能不吃甜食,但仍有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暴飲暴食、愛吃高熱量食物,或缺乏運動習慣等,都容易讓糖尿病悄悄找上你。

對抗糖尿病,得從改變日常生活做起。不只減少甜食、飲料等「糖」份攝取,每日應攝取的澱粉類則盡量選用五穀飯、糙米飯等取代精緻澱粉(麵包、白飯等);並避免油炸、勾芡等高熱量食物,且每天攝取的總熱量不超過建議量(可參考國健署網站或和醫療團隊討論)。

民眾還要力行每週至少150分鐘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游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