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健檢還在亂槍打鳥?基因檢測輔助掌握先機】


健康的身體靠自己掌握,而定期健檢更是不可或缺。但是,健檢項目琳瑯滿目,到底應該怎麼選擇?家庭醫學專科醫師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想要及早揪出隱藏的疾病,與其亂槍打鳥做了一堆健檢項目,其實,目前也可以透過簡易的「基因檢測」輔助,進行個人化評估,掌握先機,以提升健檢的效益。

*年年健檢,卻沒做到自己最需要的項目?
提到健康檢查,常見坊間推出「一條龍」健檢項目。不過,家庭醫學專科醫師鄭鈞云表示,這樣全包式的檢查方式,卻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根據門診經驗,曾碰過1位中階男性主管,近年來老是飽受腹痛、腹脹之苦。可是,每次參加公司提供的定期健檢,但是,檢查報告都顯示身體健康沒有異常。

於是,疏忽自己一直有腹痛不適的問題,還誤以為是單純壓力太大所致,而不以為意。直到有一天腹痛難耐受不了就醫,經醫師評估進行安排內視鏡檢查後,才驚覺原來已罹患大腸癌,大腸長滿腫瘤而不自知;失去早期發現、治療,以及事前防範的黃金時間。

鄭鈞云醫師指出,上述患者雖然每年都有做健檢,卻沒有做自己最需要項目,其實並不少見。尤其是,10大癌症中發生人數第一名的是大腸癌,而容易忽略的大腸「瘜肉」,卻是檢驗出有無大腸癌風險的重要指標,因為必需靠胃腸鏡檢測才能發現,此種檢測屬於侵入性且過程繁瑣費時,而使得不少高風險族群忽視該檢驗的重要性。

為了避免上述遺憾再發生,如何事先預知疾病風險,個人化的健檢與保養方針很重要。鄭鈞云醫師提到,其實在醫療技術大幅進步的今日,民眾已可透過基因檢測的方式,從基因出發,知道自己先天的弱點,進而調整自己的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同時,再搭配有目標的定期追蹤檢查,以及個人化的保健方式,預防疾病發生。

*輕鬆便利!解密基因與疾病連結,輕刮口腔內側就知道

基因檢測究竟如何進行?鄭鈞云醫師解釋,基因檢測聽起來似乎十分神秘,事實上,只要透過簡易的刮取板,輕輕刮取口腔內側口腔黏膜細胞,就能輕鬆採集人體細胞。再將細胞送到實驗室中,等待2到4週的時間,就能藉此分析每個人基因序列和疾病間的連結。讓民眾透過檢驗報告,輕鬆了解到自己生理的先天弱點,預先知道在未來的健檢、醫療項目中,該從何處著手以提早防範。

*認識自己!基因檢測揪出先天弱勢,強化後天保健不生病

鄭鈞云醫師也提醒,雖然基因檢測能幫助自己更了解自身的先天健康狀態,但是,上述方式也只是民眾保護自我健康的評估指標之一。想要杜絕疾病上身,關鍵仍在於後天的防範。就如同美國國家衛生院院長法蘭西斯.柯林斯(Francis Collins)所言:「基因將子彈上膛,而扣下板機的是外在生活環境」。

想擁有健康的身體,仍然要注意均衡飲食,多吃低脂高纖食物,並養成適度運動、養成規律作息的生活習慣,同時避免吸菸、過度飲酒,才是活的健康、長壽的不二法則。而現代人處於外在汙染物、致癌物及壓力高度暴露的生活環境下,許多人都是屬於無明確疾病卻症狀頻繁的「亞健康族群」,若利用健康指標風險、體重及肌膚基因檢測,輔助健康管理、提升健康品質!(來源:華人健康網)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