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避不掉的疾病「癌症」,預防更勝治療】


根據衛生署公布97年癌症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平均每天約有220位民眾被診斷出罹患癌症,而罹患癌症的比例也約每1,000人中,就有3.5個人罹患癌症。民眾不禁想問,蟬聯29年十大死因之首的「癌症」是不是總有一天找上我?

林姿伶醫師表示,導致「癌症」的成因雖然有很多,但不良的生活習慣,包含高油高熱量的西式飲食習慣、缺乏運動以及菸酒等,以及環境中可能不知不覺接觸到的致癌物質,例如會導致人體內分泌系統異常的環境荷爾蒙、二手菸害以及過量的化學添加物等,都是醫師認定造成體內健康細胞癌化的禍源。

林姿伶醫師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表示,許多癌症在40歲之後才開始快速癌化,甚至其他健康指標也在這個年齡開始走下坡,因此民眾如要提前掌握自己的健康變化,建議可從35歲起,接受定期健康檢查,如能早期發現健康異常,也可藉由找出不良的生活習慣並加以調整,是可以讓許多病前症狀恢復正常,甚至早期癌症也都有很高的治癒機會。

除了健檢,林醫師也指出,台灣多數家庭的經濟重擔落在「爸爸」身上,而不幸的是,男性罹癌機率又比女性高,一旦正值四、五十歲的事業黃金時期的經濟支柱因病倒下,龐大的癌症治療費與家計支出,真的會讓許多家庭幸福夢碎。因此醫師建議,如在家中經濟能力許可下,不妨可透過癌症保險來做好防範計畫。

林醫師說,每位剛得知自己罹患癌症的民眾,沒有不出現情緒不穩定及負面反應的,而良好的預防醫學機構除應提供民眾良好及精準的健檢服務外,更應透過專業的心理諮商與積極的轉診協助等,來幫助民眾調適情緒面對疾病。醫師呼籲,平時妥善照顧自己的健康,外加積極的預防觀念與正確的心態,相信就算癌症找上門,也能把傷害降到最低。(來源:文/癌症照護網,圖/大紀元)
※造訪我們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肺癌家族史家庭 當心晚期肺腺癌風險】


一名年約50歲的許女士(化名),連續一年出現慢性咳嗽的症狀,前三個月更產生胸悶及骨頭酸痛的現象,不以為意的她,以為只是工作太累所導致。但是因骨頭酸痛加劇來院求診,經由檢查發現罹患肺腺癌,同時已經有多處骨頭轉移及右胸惡性肋膜積水。未有抽菸習慣的許女士,確診為遠處轉移的晚期肺腺癌,而許女士的父親為不吸菸的肺癌患者,由此可見肺癌家屬對於肺癌風險應多加留意,若有類似情況,建議立即進行檢查。

台灣肺癌盛行率,其中高達九成女性肺癌族群為非吸菸者,且組織細胞形態以肺腺癌為主。台中榮總整合性癌症中心張基晟主任表示,亞洲民眾肺癌的形成原因,大約一半肺癌的形成跟抽菸有關,也有相當大的部分是不知道確切原因。其他肺癌的可能相關危險因子包括有毒物質的暴露像石綿、砷、鎳、鉻,二手菸,曾罹患間質性肺病及肺結核者,有家族史等等。

根據國科會與衛生署共同贊助之肺癌研究,針對1,125位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以低密度電腦斷層(LDCT)進行篩檢分析,發現481 (42.8%)的肺癌家屬,肺部出現非鈣化結節,追蹤至第二年其中有19位家屬目前已證實罹患肺癌。而肺部出現非鈣化結節者,大部分不是癌症,但是仍需追蹤,並與照顧醫師討論。張基晟主任根據此研究數據分析,多發家族史(即直系家屬中超過1位以上罹患肺癌)其親屬罹患肺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約20倍,單發家族史(即直系家屬中有1位罹患肺癌)其親屬罹患肺癌機率,則約為一般人的5倍,顯示肺癌家族史可能為影響肺癌發生的因素之一(依據民國九十六年衛生署,55歲以上肺癌資料)。

張基晟主任進一步說明,會得到肺癌是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之結果,基因可能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許多不抽菸的肺癌患者,或是直系家屬中有罹患肺癌之肺癌患者,經常誤以為因自身基因不良,才導致肺癌,甚至害怕遺傳至下一代。但事實上,基因具多形性而無優劣之分,也許某類型的基因較容易受目前環境影響而罹患肺癌,隨著環境的改變,另一類型的基因也可能提高肺癌罹患率。肺癌風險主要仍視基因對於環境的易感性而定,有家族史者應此視為可能危險因子之一,未來仍然需要更大型國家級研究發掘其中問題所在。

張基晟主任說明,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以肺腺癌和扁平細胞癌為主,目前非小細胞肺癌中的晚期肺腺癌治療藥物主要分為標靶治療與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根據標靶的存在與否,而有不同的治療藥物,像是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酪胺酸酶抑制劑適用與否,取決於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是否突變而定,患者在服用後,易產生皮膚乾燥、起紅疹或青春痘、腹瀉等副作用,另一類標靶治療為血管新生抑制劑,若是使用單株抗體類血管新生抑制劑則需與化療藥物合併治療。

而化學治療的部分,目前以鉑類搭配第三代化療藥物為標準治療,臨床研究顯示化療藥物對於晚期肺腺癌治療成效顯著,部分患者可能會產生白血球下降、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皆可藉由支持性藥物獲得緩解,例如新一代的化療藥物,每三週治療一次,輔以綜合維他命和葉酸等預防性給藥,傳統化療常見副作用的發生機率大幅減少,且不易產生掉髮的狀況,協助晚期肺腺癌患者改善生活品質。

張基晟主任呼籲,早期診斷治療對於肺癌患者相當重要,至於該不該作篩選,或是該針該對那類民眾作篩選,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若是民眾不幸發現罹患晚期肺腺癌,應儘快就醫治療,以免造成患者體力消耗,進而影響未來的治療成果,同時也需配合專業治療,以增加存活時間。此外,由於吸菸容易降低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吸菸肺癌患者應馬上戒菸,才可維持較佳的體力及降低相關併發症的發生機率,並提升晚期肺腺癌治療成果。(來源:癌症照護網)
※造訪我們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別怕!7成乳癌患者可保留乳房】


乳癌發生率逐年升高,發病年齡逐年下降,是女性10大癌症的第1位,令許多婦女聞之色變,面對治療後可能會失去乳房的恐懼,許多罹癌婦女,擔心外型改變造成的異樣眼光,害怕因此而失去吸引力,不論在心理或生理狀態都承受巨大的煎熬。
*傳統乳癌手術必須進行乳房全切除
20幾年前,不論罹癌幾期的婦女,為了阻止癌細胞擴散,醫師都會進行100%乳房根除術,除了把乳頭、乳暈、乳腺、乳房、部分皮膚都切除外,腋下淋巴也都要一併切除。

*4種類型患者 必須做全切除手術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莊捷翰表示,近10年來,除了4種類型的患者必須做全切除手術外,其他類型的患者,有7成病人可以做乳房保留手術,只需切除乳房的1/5、甚至1/6,就能夠治癒乳癌,不但可以保留乳房外觀,也可重建婦女信心:
1.多發性乳癌/乳癌同時有許多囊腫病變,醫師擔心容易復發,就一定要根除乳房。
2.乳房腫瘤過大/乳房腫瘤超過5公分,將腫瘤切除掉後,乳房組織也所剩不多。
3.癌細胞蔓延到乳頭、乳暈/當癌細胞蔓延到乳腺組織最多的乳頭、乳暈時,患者也需做全切除手術。
4.發炎性的乳癌/這種乳癌會讓整個乳房腫脹,沿著皮下淋巴擴散到整個乳房。

*吃太油、月經太早、晚生 得乳癌機率高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沈陳石銘表示,高油脂飲食絕對是乳癌發生的禍首之一!女性平常應該避免攝取含有大量高油脂的食物,月經來的早、停經比較晚、過度肥胖、第一次生產小孩的年齡超過35歲,或沒有生小孩者,得到乳癌的比率相對比較高。

*肥胖的人停經後比瘦的人罹癌率高1.2倍
莊捷翰醫師補充,肥胖的人在停經後,比瘦的人得乳癌的機會高1.2倍,學會自我觸診也是早期發現乳癌的關鍵,每月月經後7日,可以進行自我檢查,觸摸兩邊乳房是否對稱,質地、軟硬程度是否相同,若出現腫塊、兩邊不一致,盡快就醫。(來源:優活健康網)
※造訪我們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什麼是癌症基因檢測?

什麼是癌症基因檢測?

所謂的癌症基因檢測是針對癌症的預防、篩檢、查找、治療、追蹤等,所進行的一連串基因檢測工程。由於基因是具有功能的遺傳因子,其正確排列至關重要,其中任一位點錯誤可能將導致無可挽回的嚴重後果,如許多調控生理的蛋白質無法生成或失去作用大多與此有關,甚至癌症的生成即是因為基因組錯誤的累積,最後造成調控細胞生殖的功能失效,造成癌細胞無限增生。拜癌症分子生物學快速進展之賜,愈來愈多癌症特有的腫瘤基因被找出,癌症基因檢測在功能上也可以區分為以下五種範圍:


一、預防型癌症基因檢測:

多數癌症都是受到多個基因共同調控的多基因遺傳疾病,多基因遺傳疾病的成因相對來說相當複雜,除了同時受到許先天遺傳基因的調控以外,與後天的生活環境與習慣也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在還未發生癌症前,進行多遺傳基因癌症的基因檢測,例如女星安潔莉娜裘莉進行的BRCA1/BRCA2乳癌基因,由於發現異常,便可推估將來發生乳癌的機率相對很高。

如果家人有人罹患結腸癌、攝護腺癌、或乳癌,近親罹患機率增高2~3倍。透過基因檢測預知罹病風險,基因檢測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透過科學分析我們的先天脆弱基因體質,預知罹患疾病的風險,讓我們充份瞭解自身的先天體質,根據自己的個人體質,採取最精確的個人化健康管理。


二、現狀型癌症基因檢測

身體裡具有持續生長能力的細胞,每天都要進行總計數百萬次的DNA分裂複製過程,這麼龐大的工程,難免會有出錯的時候。如果出錯的剛好是腫瘤抑制基因,造成其功能損壞,就無法阻止這顆細胞分裂,如同煞車壞了,油門還持續工作,車子根本停不下來。正常組織轉變成腫瘤需經一連串長期的過程。最初期的細胞增生,多半可藉由身體本身的防禦機制加以清除,但也可能有很小的比例躲過免疫系統的攻擊。當成為一團腫瘤,此時身體已無法將其去除,只能選擇共存。

不過並非所有腫瘤都會轉變成為惡性腫瘤。細胞變化成為腫瘤細胞時,並不是一次就具有惡性腫瘤細胞的所有性質,而是藉著一代一代的傳遞及篩選後,變化成為最無法控制的惡性腫瘤細胞。使用基因工程來捕捉癌細胞惡性基因釋放在血液中的訊息。例如mRNA就是一個攜帶命令的傳令兵,是由癌細胞DNA複製出來的分身。透過檢測mRNA可以確知癌細胞的存在,擁有極高的靈敏度。以基因檢測來偵測循環性癌細胞(CTCs)1.利用癌細胞剝落、凋亡的特性;2.腫瘤發生時,週邊血管會增生;3.微轉移作用原理,來檢測血液中的循環性癌細胞,只需採血5C.C.且不需空腹,在腫瘤極小時,即可被偵測到。


三、標靶藥前基因檢測:

就是在癌症治療前進行腫瘤基因檢測,以選擇適當的標靶治療,並將標靶藥物直接作用在癌細胞上,不僅臨床治療成效佳,且副作用低。由於基因定序科技的突破,使癌症標靶藥物持續被看好,腫瘤基因檢測就是使用病理診斷之檢體來分析,例如肺癌,當病理科醫師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主要是肺腺癌)後,將檢測病患是否帶有EGFR基因突變;或採免疫化學染色方法,直接檢測是否為ALK基因重組發生。檢測此二種基因的原因為,EGFRALK的基因變異是肺癌細胞的「驅動子」,如果這些基因變異可以被識別,醫師即可針對此變異「目標」給予標靶治療,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

最早於1997年單株抗體藥物Rituxanrituximab),應用於治療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獲得美國FDA的核准,成為全世界第一個上市的癌症標靶治療藥物。另外像是Herceptin並非訴求治療所有的乳癌病患,而是只適用於致癌基因Her-2/neu高表現的乳癌病人,因此也是先判斷基因型才能投藥。2001年以後癌症標靶藥物市場出現快速成長的局勢,2003年之後,每年平均有2~3種標靶藥物獲准上市,此種先篩選合適基因的癌症病患策略,也成為後續個人化藥物的重要指標。


四、追蹤型癌症基因檢測

癌症完成治療,腫瘤也消失,只是完成抗癌工作的一半而已,後半部如何追蹤檢查也很重要,癌症手術或治療後,利用基因檢測進行癌症追蹤檢查,也就是mRNAmessenger RNA),DNA經由轉錄而來,帶著相應的遺傳訊息,為下一步轉譯成蛋白質提供所需的訊息。一樣是利用mRNA檢測來偵測循環性癌細胞(CTCs)1.利用癌細胞剝落、凋亡的特性;2.腫瘤發生時,週邊血管會增生;3.微轉移作用原理,來檢測血液中的循環性癌細胞,只需採血5C.C.且不需空腹,在腫瘤極小時,即可被偵測到。

癌症復發的風險終身的存在,只是會隨時間而逐漸降低,治療後半年內每月追蹤一次,兩年內每二到三個月追蹤一次,五年內每半年追蹤一次,五年後每年追蹤一次,有症狀則盡速回診追蹤。


五、罕見癌症基因檢測:


就是單基因/染色體遺傳疾病診斷與帶因篩檢,例如神經母細胞瘤、橫紋肌肉瘤、尤文氏肉瘤、逢希伯-林道症候群 (Von Hippel-Lindau Disease )、威爾姆氏腫瘤等,單一基因缺陷的遺傳疾病、染色體變異所引起的癌症,罕見而且通常都很嚴重,普遍認為兒童癌症的發生,與基因異常最有關係。

了解更多癌症檢測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

什麼是SCC腫瘤標記指數

什麼是SCC腫瘤標記指數?

所謂的鱗狀上皮細胞抗原SCC,是由子鱗狀上皮癌組織經分離、純化而得到的一種蛋白質物質,利用其單株抗體辨識出來又稱TA-4

正常標準值應小於2.5 ng/ml,主要是針對鱗狀上皮細胞癌的偵測,療效和復發評估具有正面性的意義。鱗狀細胞癌抗原是從子宮頸癌組織分離純化的腫瘤抗原中的一小片段,有很多腫瘤,特別是-鱗狀細胞的腫瘤,例如肺癌、食道癌、肛門癌、頭頸部腫瘤的患者血清當中-鱗狀細胞癌抗原會呈現上升的情形,因此,SCC於癌症療效及復發的追蹤是個很好的輔助分析項目,但其特異性不高,身體其他部位發炎,也會使SCC升高。

經過手術治療後,血清中SCC72 小時內會迅速下降至正常範圍。若手術並無完全摘除,則SCC Ag 濃度會持續升高。在以放射線治療的患者,也會有相同的效果。鱗狀細胞癌抗原於癌症療效及復發的追蹤是個很好的輔助分析項目,但並不適用於早期的篩檢工具。

SCCCEA等腫瘤標記只適合用在確定罹癌患者的追蹤上,不適合用來篩檢,指數異常一定要再做其他檢查來確診。

了解更多癌症檢測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


什麼是PSA腫瘤標記

什麼是PSA腫瘤標記

列腺特異抗原(PSA)是前列腺癌的檢驗,全名是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中文叫攝護腺特定抗原,由於只有男人的攝護腺,也稱前列腺才會分泌這種蛋白質,所以稱為特定的抗原。合併抽血檢驗PSA及經肛門攝護腺指檢是診斷攝護腺癌最重要的工具,PSA正常標準值應該小於4ng/ml。前列腺特異抗原主存在男性攝護腺管壁細胞及攝護腺分泌物,通常在攝護腺癌、攝護腺腫大、生殖系統發炎時PSA值會升高。

如果PSA值異常升高建議以攝護腺超音波、肛門指診、切片等進一步搭配檢查,有攝護腺癌家族史,建議40歲時應做第一次檢查PSA特異抗原檢查;若是一般人則50歲時也應做第一次檢查。每年都要做1次。如果以PSA數值配合年齡、每年PSA上升速率,可用來篩檢攝護腺癌,抽血檢驗PSA必須排除病人沒有膀胱尿道發炎、攝護腺發炎、小便滯留、放置導尿管、最近接受過膀胱鏡或攝護腺切片的情況,否則可能PSA上升數倍,甚至數十倍。

PSA高不一定就是攝護腺癌,而攝護腺癌也不一定PSA就會高於正常值,如果數值正常並不一定就是表示沒有癌症,數值太高也不是就表示說有癌症,罹患攝護腺癌、良性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感染、年齡增長的男性、近期曾做過膀胱鏡檢查或導尿等,血中的PSA值都有可能會升高,所以PSA值可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升高,65歲的參考值可能是5.5ng/ml75歲可能是6.5ng/ml


雖然目前沒有研究證實攝護腺癌與攝護腺肥大有相關性,不過由於早期攝護腺癌和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狀很類似,都有排尿困難、尿流速度慢、頻尿、夜尿等症狀,如果有這些症狀,應積極就醫,不但可改善解尿問題,萬一不幸罹患攝護腺癌,還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攝護腺癌好發年齡在65-75歲之間,近年來由於醫學進步,經由早期的診斷及各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攝護腺癌的五年存活率可達70%以上。

了解更多癌症檢測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

什麼是PET正子攝影


什麼是PET正子攝影、正子造影  ? 正子檢查費用多少?

所謂正子斷層掃描,英文名稱為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PETPET檢查的原理很簡單,我們體內的細胞需要葡萄糖代謝所產生的能量來運作,癌細胞也是如此,且其所需要的能量更多。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利用癌症細胞具有葡萄糖代謝增加的特性,做掃瞄的氟化去氧葡萄糖(2-fluoro-2-deoxy-D-glucose, FDG) 首先將微量FDG經由靜脈注入人體內,經過一段時間後,會被體內細胞吸收代謝後釋出訊號,之後再利用正子斷層掃瞄器偵測全身,將體內葡萄糖被吸收代謝的狀況影像再把訊號,經由電腦組合成。
  

一般而言,癌細胞的代謝活動旺盛,因此會吸收比正常細胞多大約38倍的FDG。正子攝影便是利用這個特點,依照FDG被代謝的程度,協助區分已知腫瘤的良性惡性,或是依照FDG尋找未知癌症的原發部位,協助確認的病變的範圍以及身體其他部位或是淋巴結是否有遭受癌症的侵犯轉移。


據統計,包含X光、血液腫瘤標記、抹片、超音波等項目的傳統健檢,癌症篩檢率約為0.2~0.3%,若加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約提高為0.5%,但尚不足說服大眾傳統健檢能有效的早期診斷癌症。於是各醫院、健檢中心開始提供高科技的影像檢查,如正子攝影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PET) 與磁振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 MRI) 等。


PET和電腦斷層掃描  CT Scan一樣,問世至今已3040年,並不是很新的醫檢儀器,早期的PET以檢查腦部及心臟為主,商機不大,直到1998年證實可用來協助癌症的診治,加上美國醫療保險機構又將之納入保險項目,才紅遍全球,成為最夯的檢查儀器之一。正子攝影是一種功能性的影像,成像的焦點是代謝的訊息,最好的影像解析度約0.6公分,因此後來的PET結合了電腦斷層 (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便成為所謂的正子斷層掃描 (PET/CT),在進行PET檢查後,在同一部機器上再加作全身電腦斷層掃瞄,利用從電腦斷層所獲得較清晰的解剖影像進行影像融和作為對照,來得到更好的診斷結果。



不過,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電腦斷層掃描還是有其侷限性,部份癌症,如腦瘤、部份肺腺癌、肝癌、膽道癌、早期胃癌、前列腺癌、腎臟癌、膀胱癌、早期子宮頸癌等,因為不會表現出高度的葡萄糖代謝率或背景活性太高,在正子攝影上可能無法被偵測出來,導致偽陰性結果。

另外,正子攝影偶爾會受到一些生理活性、發炎或感染病灶的干擾,而造成偽陽性的判讀。另外對糖份代謝異常的糖尿病患者,其肌肉有較高的FDG被代謝,也可能影響判讀。此外,肺結核發炎細胞及其他發炎組織也會吸收FDG,出現偽陽性,讓受檢者活在可能罹癌的恐懼陰影中。相反的,有些腫瘤細胞分化較完整、生長速度慢或太小,不見得會吸收葡萄糖,可能就無法顯影,易被判斷為正常細胞。因此,PET的檢查結果若為陽性,需要再搭配相關癌症的其他檢查以便確診:反之若PET檢查正常,也無法100%斷定沒有癌症,一旦有不適症狀仍須積極就醫檢查。

了解更多癌症檢測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

什麼是MRI核磁共振

什麼是MRI核磁共振、磁振造影?檢查對身體有何影響?

所謂的磁振造影MRI是利用「核磁共振」的醫學影像檢查,其原理是將人體置入一個強大的磁場中, 再利用特定的射頻無線電波脈衝,激發人體內水分子的氫原子核,改變其旋轉排列方向,完全沒有輻射線、非侵入性的。由於不同器官、組織的含水量都不同,水分子釋放出來的能量訊號也就不同,經過一段複雜的運算過程後,組合成影像。所以能精準清楚的顯示體內各部位的斷層面解剖影像,並且不同組織間的對比解晰度非常高,亦可依照需求可以有多角度的呈現。

因為MRI不使用x射線,因此沒有輻射完全不用擔心輻射的問題,在現階段所使用的磁場強度,對人體是安全的。雖然MRI對患者沒有致命性的損傷,但還是給患者帶來了一些不適感。在MRI診斷前應當採取必要的措施,把這種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其缺點主要有:

1.CT一樣,MRI也是解剖性影像診斷,很多病變單憑核磁共振檢查仍難以確診,不像內視鏡可同時獲得影像和病理兩方面的診斷;

2.對肺部的檢查不優於X射線或CT檢查,對肝臟、胰腺、腎上腺、前列腺的檢查不比CT優越,但費用要高昂得多;

3.對胃腸道的病變不如內視鏡檢查;

4.掃描時間長;MRI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噪音,可能使某些患者的聽力受到損傷;也易引發心臟興奮或心室振顫;

5.由於強磁場的原因,MRI對諸如體內有磁金屬或心律調節器的特殊病人不能適用。

MRI發展至今,目前在臨床上,磁振造影被為廣泛的利用在各種不同類型疾病的第二線診斷評估及追蹤。例如腦、脊椎神經系統疾病、體內各個部位腫瘤 (實質器官如腦、肝、膽、脾、腎、胰、腎上腺、膀胱、乳房、子宮、卵巢、攝護腺等等)、心臟、血管性疾病及其相關的組織缺氧壞死 (腦中風、心肌梗塞)、骨骼關節系統疾病等,更在腦功能研究上有相當重要的角色,檢查的適應症相當廣泛。多數疾病可以不需打顯影劑即可診斷、顯影劑相對安全。
 


MRI檢查的設定條件相當繁瑣,極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以及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來調整檢查中需要的參數,以得到最佳的影像品質。即使一樣的廠牌機器,在不同的醫療機構也可能有不同的影像品質。因此需要廠商、醫療單位之間的交流來提昇技術水平。

另外,好的影像品質也必須仰賴受檢者的配合,例如檢查過程中需儘量保持靜止不動,檢查某些部時需短暫閉氣配合,且受檢者得忍受躺在機器裡不算寬敞的空間,以及檢查中產生的噪音。最後,MRI影像的判讀十分倚賴醫師的經驗,並且耗時。所以,隨著MRI檢查設定條件的不同和醫師人力上的投入,可能會左右檢查的結果,基本上MRI檢查本身較會有的或許是醫師判讀的失誤。

了解更多癌症檢測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什麼是HCG指數

什麼是HCG指數(β促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β促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在臨床上的首要用途就是用來偵測懷孕,其第二重要的用途就是偵測男性睪丸或女性卵巢、子宮內膜的胚芽細胞瘤。

HCG對睪丸及胎盤的絨毛膜癌具有 100% 的靈敏度;對水囊狀胎塊的靈敏度達97%;精細胞瘤以外的胚芽細胞瘤有48- 86%的靈敏度;對精細胞瘤的靈敏度7-14%。男性及未懷孕之女性,一旦 HCG 呈現病理性的上升,則強烈意味著惡性腫瘤的發生。正常人指數標準值為0-3mIU/ml,升高的β-HCG值最常見的情況是懷孕,卵巢生殖細胞腫瘤,妊娠滋養細胞疾病。在性腺功能低下和吸食大麻的情況下會有偽陽性發生。 


AFP或β-HCG值升高者只有20%左右是癌症初期患者,因此,這些標記沒有早期篩選作用。然而在非精細胞卵巢生殖細胞癌患者的治療上,無論是AFP或β-HCG都佔有重要角色,約85%患者的AFP或β-HCG值會升高,β-HCG可用來診斷妊娠滋養細胞疾病。像對卵巢生殖細胞腫瘤一樣,β-HCG可評估治療後的成效及疾病是否復發。追蹤AFP及β-HCG的值,對於監控治療妊娠滋養細胞疾病,與非精細胞卵巢生殖細胞癌的反應是必要的。假如患者治療後AFP及β-HCG值不如預期般下降,則預後將會不好,並應考慮其它治療方式。


追蹤使用上腫瘤標記在治療後的一年內須每隔一到兩個月抽驗,然後每三個月抽驗,然後再減少次數。AFP及β-HC升高經常是妊娠滋養細胞疾病與非精細胞卵巢生殖細胞癌復發的第一證據,因此在確定升高的情況下,應重新開始治療。

腫瘤指數對於卵巢生殖細胞癌很有幫助。生殖細胞癌可能會發生在青春期前少女或成年婦人。腫瘤指數AFP對於內胚層竇狀瘤,LDH對於惡性胚胎瘤,B-HCG對於非妊娠絨毛膜癌具有特別意義。而混合性生殖細胞癌及胚胎細胞癌則上述三種都會分泌表現。

了解更多癌症檢測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