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ct 斷層掃描檢查?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所謂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是在1970年由英國工程師Hounsfield所發明,也因此獲得諾貝爾醫學獎。X光球管繞著人體且光能穿透人體後取得的資料,經電腦重組顯像的攝影術。也就是以無數的X光射線穿透人體,取得影像再由電腦予以組成二度空間影像,以觀察身體的內部。由於可將身體每個部位以精確的構造影像顯現出來,同時顯現於螢幕上,CT最常用的部位是頭部、耳鼻喉、胸腔、腹部、骨盆腔、脊椎、骨關節,幾乎全身各部位都可用CT來檢查,是無痛且快速的檢查,可以大幅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性。
由於人體每個組織對X光的吸收(阻斷)能力不同,所表現出的特徵也不同。若器官有異常組織增生(例如腫瘤),它與正常細胞吸收X光的能力也會不同,顯像也有差異,可藉此判讀出身體異狀。CT雖然可一層層剖開人體來觀察,但因為CT也是用X光做影像的,所以所有CT影像都是灰階的黑白影像。如果由靜脈注射含碘顯影劑,血管、腎臟、肝臟等構造會被強化變得比較白,比較容易辨認。而且大多數病灶,注射顯影劑後也會較清楚,因此注射顯影劑成為CT檢查的重要步驟。
顯影劑又稱「對比劑」,藉由異常部位吸收顯影劑的能力與正常組織不同,產生對比效果,往往有利於判讀結果。由於顯影劑與血液的濃度不同,經靜脈注射到體內後,可能導致身體有不適感,少部分對顯影劑有過敏性體質的受檢者可能會有過敏現象,覺得身體腫腫的、溫熱(有人會覺得被火燒的感覺),聞到金屬味,感到頭暈、低血壓、噁心,甚至會嘔吐。多數人在檢查後只要多喝水,加速把顯影劑排出體外就沒事;但有少數人會產生嚴重的過敏反應,產生咽喉水腫、呼吸困難症狀,必須趕緊急救,約有10萬分之1的機率休克、死亡。
一般而言,大部分人此項檢查不會對身體造成不適,顯影劑分為「離子性」與「非離子性」兩種。若是過去曾因注射顯影劑發生過敏、藥物過敏、心臟病、氣喘、70歲以上的老人家、本身是過敏體質者…等,最好都應注射非離子顯影劑,有助於降低過敏反應,安全性可大幅提升。CT也是重要的健康檢查儀器之一,主要用於檢查腦血管、心血管及腫瘤篩檢。CT於門診常見的是腫瘤篩檢,而急診則用於中風、骨折或出血檢查(發生意外時如車禍,用來找出內出血部位、跌倒受傷等)。
打顯影劑的病人,在檢查前四小時必須禁食,因為注射顯影劑時可能引起嘔吐,怕嘔吐物吸入肺而併發吸入性肺炎;如果檢查部位是在腹腔,甚至要視情況事先清腸。檢查前醫護人員會告知病人注意事項,病人應該配合,以維護自身健康與檢查的準確度。
但是,一次CT掃描中人體受到的X光輻射,是傳統X光儀器的150倍~1100倍之多,大約是環境中天然和人工光源照射一年左右的輻射量。過去10年中所發表的一些研究,重新引發了這方面的憂慮。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估計,未來有2萬9000件的癌症病例可以歸因於全美在2007年中所進行的7200萬次CT掃描,大約佔全美每年診斷出共170萬件癌症病例的1.8%。舊金山灣區醫療中心於2009年的一項研究也計算出罹癌風險增加了:每400~2000件一般胸部CT檢查,就會造成一件癌症案例。經常使用電腦斷層掃描,研究人員就擔心醫療造影的過程可能會增加病人罹患癌症的風險。CT掃描儀器以X光掃描人體,可能會破壞DNA並造成突變,刺激細胞形成腫瘤。
然而醫界認為利大於弊。以X光環繞著頭部、胸部或其他身體部位拍攝,有助於創造3D影像,比起標準X光儀器更加詳細。CT的X光束雖然有致癌風險,不過一年如果只做1~2次,累積的劑量不高,致癌風險不大;但每年檢查次數如超過2次,最好審慎評估,看是否有其它檢查方式可以替代。另外,孕婦照CT的風險無法評估,對胎兒影響不明,最好避免。有一些醫療協會正試圖限制過多的造影成像,並防止醫生在必須進行CT掃描時使用太多輻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