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MRI核磁共振、磁振造影?檢查對身體有何影響?
所謂的磁振造影MRI是利用「核磁共振」的醫學影像檢查,其原理是將人體置入一個強大的磁場中, 再利用特定的射頻無線電波脈衝,激發人體內水分子的氫原子核,改變其旋轉排列方向,完全沒有輻射線、非侵入性的。由於不同器官、組織的含水量都不同,水分子釋放出來的能量訊號也就不同,經過一段複雜的運算過程後,組合成影像。所以能精準清楚的顯示體內各部位的斷層面解剖影像,並且不同組織間的對比解晰度非常高,亦可依照需求可以有多角度的呈現。
因為MRI不使用x射線,因此沒有輻射,完全不用擔心輻射的問題,在現階段所使用的磁場強度,對人體是安全的。雖然MRI對患者沒有致命性的損傷,但還是給患者帶來了一些不適感。在MRI診斷前應當採取必要的措施,把這種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其缺點主要有:
1.和CT一樣,MRI也是解剖性影像診斷,很多病變單憑核磁共振檢查仍難以確診,不像內視鏡可同時獲得影像和病理兩方面的診斷;
2.對肺部的檢查不優於X射線或CT檢查,對肝臟、胰腺、腎上腺、前列腺的檢查不比CT優越,但費用要高昂得多;
3.對胃腸道的病變不如內視鏡檢查;
4.掃描時間長;MRI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噪音,可能使某些患者的聽力受到損傷;也易引發心臟興奮或心室振顫;
5.由於強磁場的原因,MRI對諸如體內有磁金屬或心律調節器的特殊病人不能適用。
MRI發展至今,目前在臨床上,磁振造影被為廣泛的利用在各種不同類型疾病的第二線診斷評估及追蹤。例如腦、脊椎神經系統疾病、體內各個部位腫瘤 (實質器官如腦、肝、膽、脾、腎、胰、腎上腺、膀胱、乳房、子宮、卵巢、攝護腺等等)、心臟、血管性疾病及其相關的組織缺氧壞死 (腦中風、心肌梗塞)、骨骼關節系統疾病等,更在腦功能研究上有相當重要的角色,檢查的適應症相當廣泛。多數疾病可以不需打顯影劑即可診斷、顯影劑相對安全。
MRI檢查的設定條件相當繁瑣,極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以及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來調整檢查中需要的參數,以得到最佳的影像品質。即使一樣的廠牌機器,在不同的醫療機構也可能有不同的影像品質。因此需要廠商、醫療單位之間的交流來提昇技術水平。
另外,好的影像品質也必須仰賴受檢者的配合,例如檢查過程中需儘量保持靜止不動,檢查某些部時需短暫閉氣配合,且受檢者得忍受躺在機器裡不算寬敞的空間,以及檢查中產生的噪音。最後,MRI影像的判讀十分倚賴醫師的經驗,並且耗時。所以,隨著MRI檢查設定條件的不同和醫師人力上的投入,可能會左右檢查的結果,基本上MRI檢查本身較會有的或許是醫師判讀的失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