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乳癌危險因子大PK 猜猜那一種最可怕?】

乳房,是媽媽與孩子的親密連結管道,也是展現女人嬌美姿態的絕佳幫手,可惜,自2003年開始,乳癌就位居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的榜首,每年新增乳癌個案超過1萬2千人。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乳房漸漸被癌細胞「侵門踏戶」?哪一種危險因子的威脅性最大?

乳癌非一力可成!危險因子全揭曉

近年來,台灣女性乳癌的發生率持續上升,且爬升速度比其他癌症更快,許多人歸因於人口高齡化、飲食習慣、生活形態的改變,以及肥胖人口的增加。不過,乳癌並非是單一因素所造成,瞭解更多可能誘發乳癌的危險因子,積極控制或改變,更能守護乳房的健康,遠離乳癌的逆襲。
在和信乳癌多專科治療團隊編著的《一本讀通乳癌》中,乳癌的發生原因,包括:

1.性別與年齡:別以為女性才會罹患乳癌,雖然女性發生乳癌的機率遠大於男性,但台灣每年仍約有40至50位新發生的男性乳癌病例。而年齡越大,罹患乳癌的機率越高,70%女性病例發生在40至64歲,年齡中位數為53歲,比美國乳癌病人年齡中位數的64歲年輕許多。

2.家族病史:家族中若有一等親(母親、姊妹或女兒)罹患乳癌,其發生乳癌的機率為正常人的2至3倍。如果家族中有35歲以下的女性曾經罹患乳癌;父母雙方家族中有兩位以上的乳癌家族史;或有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的家族病史,都會讓罹患乳癌的危險性提高。

3.個人乳癌或其他癌症病史:單側乳房罹患過乳癌者,另一側再罹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2至4倍。而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曾患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或大腸癌等癌症,罹患乳癌的機率也會比一般人更高。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我想念我自己,早發性失智 有徵兆可循 。】




失智症不是老人的專利!獲得許多電影獎項肯定的《我想念我自己》一片,描述50歲大學教授得到遺傳性早發阿茲海默症,逐漸失去的腦讓她覺得自己不再是自己,讓她與家人承受難以想像的挫折。

失智症協會舉行早發性失智症研討會,台大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達夫說,65歲以下的失智症即為早發性失智症,初期症狀較不明顯。
陳達夫指出,一般失智症初期最常見症狀是短期記憶力減退,早發性失智症卻是以視覺空間異常、決策能力衰退、行為能力異常或語言功能退化為表現,以致比較難確定診斷。因此早發性失智症從發病到診斷所需時間平均較老年失智症個案延遲2到3年。

但早發性失智症的病程卻是進展較快,且症狀較多樣化,包含精神行為等症狀。

陳達夫還說,年長者發生失智症,多數人較能接受,認為是老化導致的疾病,但早發性失智症患者較年輕,外表和常人無異,行動能力佳,一旦因失智產生行為問題時,反而不易得到諒解。
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表示,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5萬人,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約1.2萬人,人數雖少,但患者可能正處於人生顛峰期,或扮演家中經濟支柱的角色,罹病往往對家庭帶來巨大的衝擊,非常需要各界更多的包容與援助。

陳達夫指出,早發性失智症病因多,包括家族病史、遺傳、腦傷、酒精性腦病變、憂鬱病史、甚至「三高」等都可能有關。

如果發現家人有嚴重個性轉變、智能減退而影響生活的情況,建議就醫檢查。如果兩代出現3名以上早發性失智症患者,可進一步做基因篩檢。

◎哪些徵狀可能暗示有失智症而需要進一步就醫呢?

●越來越明顯的記憶障礙:舊的事仍然很清楚,但剛講的話和發生的事就不行。
●計劃或解決事情有困難:原本得心應手的工作做起來好吃力。
●說話、讀寫能力出現新的困難。
●情緒和個性改變:這常被誤認為精神疾病,但若沒有明顯刺激事件且越來越嚴重,則要考慮失智徵兆。
●字彙或非字彙知識減弱:原本知道意義的詞彙或圖像照片現在卻無法正確表達。
●了解視覺影像或空間關係有困難:無法判斷距離遠近或平面中的3D圖形。
●計算能力下降。
●行為異常:出現重複性或強迫性的行為、不合宜的舉動(例如不適當的穿著或談話)、飲食習慣改變(例如暴食、變得愛吃甜食等)。
有任何一項改變,且症狀是漸進式的,就需要趕快就醫。(來源:自由時報)

※如果您覺得以上資訊對您有幫助造訪我們一昇幫助你了解更多。
官網《www.makegene.com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ake.url.tw/
歡迎來電一昇基因 【北區(02)2228-6220/中區(04)2280-1700/南區(06)261-3200】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預防性基因檢測是什麼?】



如果你知道十年後,你有75%的機率會得阿茲海默症(失智症),63%的機率雙膝會有關節炎,34%的機率會有大腸癌,但肝癌和青光眼的風險比較低,從現在開始,你會如何安排飲食,運動,醫療,生活習慣甚至財務計畫?


這不是科技世界的妄想,也不是占星卜卦的結果,而是今日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選擇。自從1991年美國政府開始人類基因組計畫,在2003年完成,將人類大約32億組遺傳密碼的排列順序解讀完成後,現代醫療正式進入個人化基因時代。


利用檢測基因的缺陷來預知每個人的患病機率,已經在真實世界上演,美國每年超過400萬人次接受基因檢測,你準備好要善用你DNA裡隱藏的生命地圖了嗎?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喝酒就臉紅,基因缺陷,罹癌率高50倍】


台灣人愛喝一杯,但真的不是喝酒咖。美國史丹佛大學已研究發現,近5成台灣人因體內缺乏乙醛去氫酶,無法代謝酒精,導致致癌物乙醛累積在體內,只要一天喝約117c.c.紅酒,罹患口腔癌等頭頸癌比率較一般人高出50倍;台北醫學大學昨更宣布,進一步發現缺乏乙醛去氫酶,大腸癌、中風風險也較高。


乙醛去氫酶是人體一種能分解乙醛的蛋白,研究統計,台灣人有乙醛去氫酶基因缺陷比率達47%,居全球第一,較中國的35%、日本30%、韓國20%都高,歐美及台灣原民的基因缺陷比率也低於1%。顯示台人愛喝但最不能喝。

台北醫學大學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副教授吳駿翃(翃音同宏)說,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把肝臟內的一種蛋白、乙醇去氫酶代謝成乙醛,再透過乙醛去氫酶(ALDH2)將乙醛代謝為對人體無害的醋酸。

**恐增加中風機率

乙醛被世衛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若無乙醛去氫酶協助代謝,長期累積將提高致癌風險。
之前醫界已知缺乙醇去氫酶的人,若每天喝紅酒117c.c.,長期罹口腔癌、咽喉癌和食道癌風險,比無此基因缺陷者高50倍,而由北醫大、台北榮總、陽明大學合組的研究團隊,昨更宣布缺乏乙醇去氫酶又飲酒,恐提高大腸癌和中風風險。

吳駿翃說,研究團隊發現有很高比例的大腸癌和中風患者,乙醇去氫酶表現量也比正常細胞低,顯示罹患大腸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高,但其機轉和實際風險會提高多少,還需再了解。


**乙醛累積消化道

新光醫院肝膽腸胃科專科醫師朱光恩說,常喝酒可讓人對酒精耐受性增加,但缺乏乙醇去氫酶,乙醛仍會累積在體內,增加罹癌風險。他強調,要形成口腔、咽喉、食道癌變,都是因長時間喝酒,致乙醛累積在消化道,且檳榔、抽菸也是引發頭頸癌、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易發生心房顫動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說,這項基因缺陷與中風的關聯性目前仍不清楚,有可能是這項基因能增加對酒精的敏感度。目前只知道,酒精易增加心房顫動的發生,若發生心房顫動,會中風機率會提高5倍。

**乙醛去氫酶(ALDH2)小檔案代謝過程示意(如下圖):


●缺乏傷害:當缺乏乙醛去氫時,將造成致癌物乙醛累積在體,使罹患頭頸癌風險較一般人高50倍,也會增大腸癌、中風風險

●缺乏人數:台灣約一半的人因基因缺陷,缺乏乙醛去氫(不含原住民)

●防治:無法治療或透過補充特定營養素改善

●不足徵兆:喝酒易臉紅、頭痛(來源:蘋果日報)

更多資訊請上 "一昇國際生物醫學有限公司" 了解更多喔!
官網:http://www.makegene.com/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ake.url.tw/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天阿!小心常規檢查 ,美研究指出電腦斷層CT恐致癌】





美國兩項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民眾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引發的致癌風險大於原本認知,電腦斷層掃描與其他同樣使用放射線的醫學技術,最好不要過度使用。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十四日發表研究指出,二○○七年美國人接受電腦斷層檢查的次數,從一九八○年的三百萬人次暴增至逾七千萬人次,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岡薩雷茲女士與同事研發電腦模型,評估其影響。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什麼!心肌梗塞猝死跟基因缺陷有關?】



之前作家施寄青在家中心肌梗塞猝死,股市大亨翁大銘心血管疾病暴斃,而更多名人如溫世仁、孫大偉、馬兆駿…等猝死,造成民眾很大的震撼。一直以來,因心、腦血管疾病而造成的猝死時有所聞,而且許多人往往身體毫無徵兆,讓人不禁想問:為什麼會這樣?


「猝死」指的是在症狀發作之後六小時之內死亡。猝死來得快速,多半是心臟、腦部這兩方面的血管問題所引起,其中以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為最常見。根據衛服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病及腦中風合計接近20%,等於每5個人會有1人因此過世。引發的原因有一部分在於使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抽菸,而另一部分引起猝死的原因是由先天基因的缺陷所造成的異常,特別是小孩子、年輕人或小於40歲的成人。


既然和基因突變有關就有可能會遺傳,而年紀愈輕發生,愈有可能是基因缺陷所引起,多為顯性遺傳,即兒女有50%的機會得到。按照歐美國際心率不整學會建議,進行基因檢測的目的,可根據基因的分型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家族檢查是否帶有某些基因風險,以區別家屬中,誰是高危險,誰是低危險,若先天基因屬高風險,如臨床發現的AGT、ACE、APOE...等基因,其作用與去脂蛋白、血管收縮素原等高度相關,若具缺陷將來可能會導致心臟病或腦中風。由於許多人發病前往往沒有預兆,若檢測結果屬於高風險,能幫助受檢者提早注意身體狀況,甚至服用預防性藥品或食品,避免遺憾發生。


老一輩的人常說:每個人「體質不同」。其實這句話已經說明了基因的意義,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基因完全一模一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也就是為什麼同一種藥物,有些人吃了很有效,對有些人則沒效果,有些人吃花生會致命,有些人喝牛奶會拉肚子,有些人酒量好,有些人完全不能碰酒…。過去,在身體沒有生病或是任何症狀的情況下,都被認為是健康無憂,事實上並非如此。沒有人的基因是完美無缺的,許多基因缺陷對身體暫時無關緊要,然而有些缺陷,在結合環境誘因下卻會增加你未來罹病的機率。


基因檢測就是呈現基因變異的情況,幫助分析你將來罹患某種疾病的機率,是極佳的罹病風險分析。舉例來說,如果父母或兄弟姊妹若有一人患有心血管疾病,你患病風險高一倍,兩人以上患有心臟疾病且發病時間在55歲前,你患病機率會高5倍,另外像家人有人罹患結腸癌、攝護腺癌、或乳癌,你罹患機率增高2~3倍,其他像糖尿病、氣喘、骨質疏鬆...也是類似情況。像第二型糖尿病,低風險基因的個人,即使不運動,飲食習慣也不良,可能終生也不會發病,而高風險基因的人即使生活規律、飲食節制,得到糖尿病的機率還是高於一般人。


基因檢測與傳統檢查如心電圖、血管造影不同在於,心電圖或血管造影呈現的是目前現狀,在時間軸上是一個點,若檢查結果正常,並不能顯示將來的情況。而基因檢測則是呈現先天的體質,是一條長線,一生只需一次,不論7歲或70歲檢查,都會是一樣的結果。這兩類工具可以很好的配合使用,例如透過基因檢測得知為腦中風高風險後,將來便應該增加腦血管檢查的頻率。透過DNA分析,等於打開了一本生命運作的藍圖,可以更集中心力預防潛伏體內高風險的疾病,不會在疾病面前毫無準備。


千金難買早知道,有時遺憾往往令人痛徹心扉。試想一下,如果當年溫世仁先生明確知道他將來會因為突發腦中風而英年早逝,他會不多加謹慎小心嗎?馬雲說:「世上大多數的人,在生命最後一兩年,花光一生的積蓄,吃遍有大量副作用的西藥,再多開幾次刀,留下一大筆債務給家人和兒女,然後死去!」,真是一針見血!健康是送給父母、家人最好的禮物,了解新知不會有任何損失,也許這是一個改變生命的契機。

【從前,我們從占星預測自己的命運;現在,我們發現生命註寫在基因中】- 詹姆斯˙華生 諾貝爾醫學獎1962年得主。

歡迎來電一昇基因 【北區(02)2228-6220/中區(04)2280-1700/南區(06)261-3200】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或《FB粉絲團》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什麼 ?? 全球醫療誤診率最高達4成 二次判讀才安心!】


很誇張!據日前報導,美國一名女子因醫師誤診為腦性痲痺,竟在病床上躺了30年,經歷大大小小痛苦的手術!後來經過另一位醫師治療後,過沒多久就在無人協助的情況下站了起來。影像診斷專科醫師池永昌表示,誤診的情況在台灣也時有耳聞,且經常讓患者陷入無盡的恐懼與焦慮中,為了確保治療的正確性,建議要二次判讀才安心!

全球醫療最高達40%誤診率

「醫師誤診機率有多高?」池醫師說,很多人將醫師當成神,以為醫師絕對不可能出錯,但事實上,醫師也是人,也有注意力不集中、醫療專業不夠,甚至是錯誤的時候,曾有一項統計顯示,全球的醫學診斷高達7~40%的誤診率,其誤診率之高是令我們很難想像的。

池醫師接著說明,自己在1989年開始執醫,剛好是64天安門事件的那一年,當時醫師大都選擇熱門的四大科,即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而影像診斷專科是相當不被重視的,其人力的成長趕不上醫學檢查儀器的進步。也就是說,具有影像判讀專業的專科醫師在人力上是有斷層的,「在這種專科醫師分配如此不均的情況下,許多醫師都是從一開始的醫學檢查、影像判讀,到最後的切片病理檢查,整個過程全包,在這種情況下,醫師難道不會有疏失嗎?」他說。

健保制度下 短短醫病時間容易有誤診

「光是影像判讀這個專科,下頭還分很多次專科。」池醫師表示,醫師的知識也是從書上看來、從經驗得來,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疾病,就拿影像醫學專科來說,有的醫師專門只看胸部、有的醫師只看小兒、有的醫師專門只看腦部,這麼廣泛的專業領域,怎麼可能在一個醫師的腦袋裡通通能了解?

「尤其在台灣的健保制度下,每位病患看醫師的時間都僅有短短的3到5分鐘。」池醫師分享,有時候光要判讀一個腦部腫瘤,就得看上百張的影像,翻閱許多國內外的期刊及病歷,光一個案例下來,起碼就要花上一小時,池醫師拋出疑問給大家思考:「在現在的健保體制下,短短的醫病時間裡,請問你的醫師有可能幫你看得那麼仔細嗎?」池醫師回答,「真的很困難!」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全球誤診率會如此高的原因了。

二次判讀避免二次恐懼 影像判讀5天結果即出爐
當我們在一家醫院檢查報告出來後,醫師告訴你影像可能有問題,建議你開刀拿掉,我們也許會非常緊張,但又不太相信第一位醫師的診斷,大部分的人會選擇再給第二位醫師檢查,如此又反覆的掛號、排隊、檢查等種種繁瑣的步驟,又再一次經歷一顆心懸在空中的不安感,前前後後,大約要2個月後檢查報告才能揭曉。

「其實只要申請影像光碟,請影像診斷專科醫師重新判讀即可。」池醫師說,以上的經驗是許多患者共同的心聲,患者為了確保第一位醫師的意見正確,往往會尋求第二方意見,但其實民眾大可不必如此奔波,只要將影像申請出來,交給影像判讀的專科醫師進行「二次判讀」,就能避免這些狀況。

目前台灣對於「二次判讀」的觀念尚不足,但池醫師表示,希望在網路上建立完善的系統,讓民眾能透過上網,將需要判讀的影像資料傳送到國外給專科醫師判讀,在5天內就能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不必再到醫院人擠人,也可以儘早放下心中的恐懼,並能享有第二方中立且客觀的意見。

哪些人需要影像二次判讀?
「只要你對你的醫學檢查有任何疑慮,都應該進行二次判讀。」池醫師說,每個醫師的專業認知都有限,只要你覺得可能看錯科、治療過程需要下重大決定時,或者是不相信第一方醫師的看法時,都應該進行影像的二次判讀,避免醫師錯誤的診斷及錯誤的治療。
(來源:健康醫療網)
別忘了推薦朋友加入一昇國際生物醫學有限公司或''一昇健康管理學苑''粉絲團喔!

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心肌梗塞瞬間要命 醫師教你如何自保】


寒舍集團創辦人蔡辰洋因心肌梗塞過世,讓外界相當錯愕。事實上,心臟疾病高居國內十大死因第二位,其中心肌梗塞更是心臟疾病致死的重要原因。醫師表示,心肌梗塞事前幾乎沒有症狀,但平常如果經常胸悶、心絞痛,或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就要注意保養,留意心肌梗塞風險。
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家族病史及缺乏運動、生活壓力、肥胖等。預防之道為戒菸、採取體脂肪及低膽固醇飲食、減輕體重、規則運動、壓力管理、糖尿病控制以及血壓控制。

另外,定期接受健檢,並配合醫師建議及追蹤,像抽血驗血糖、測血脂、控制高血壓,也是預防心肌梗塞的重要方法。




(來源 蘋果日報)

更多資訊請上一昇國際生物醫學有限公司官網FB粉絲團喔!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你崩潰了嗎?!其實不是你的錯...】





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常常接踵而來,不管是工作職場、婚姻交友、經濟問題、親子關係、身體情況,甚至單純對未來莫名的恐懼。不過同樣面對生活的挑戰,顯然有些人比較容易因此而憂鬱,有的人卻不會,過去我們總是歸結於個性,事實上已經有許多研究發現,是否容易罹患憂鬱症與基因有關,等於找到「抗壓性」的基因作用機制。






英國國王學院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學者與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以及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研究團隊,曾共同發表文章指出,假設兩個人所經歷的生活壓力一樣多,某人身上若帶有抗壓性最低的基因型態,則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抗壓性高的人大了2.5倍。多年的科學研究己証實,一個人是否容易罹患憂鬱症,和遺傳因子有關。人類有大約兩萬多個基因,已知憂鬱症並非受單一基因影響,而是很多基因和其他環境因子一起作用造成。


【台北百齡扶輪社 】 邀約演講:基因預知疾病時代來臨-從安潔莉納裘莉談起。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貧血 ,多吃補血食物就好?恐是罹癌的警訊!!】



貧血只是一件小事?平時多吃一點高鐵食物補血就好?還有這樣觀念的人要改變一下想法了!醫師提醒,貧血也可能是癌症的警訊,美國研究就曾發現半數大腸癌患者在確診時有貧血的現象。


貧血潛在原因多!可能暗藏癌症訊息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血液科醫師林明恩表示,很多人得知自己有貧血之後,常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不是不當一回事,就是自己買一些「補血」的食物,或是健康食品來吃。事實上,這樣是不安全的作法。



雖然多數的貧血成因是因為身體缺乏造血所
需的營養、生理期,或是基因遺傳等因素造成,但少數人的貧血卻可能潛藏著極大的危機。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這麼年輕罹癌,這12個問題你不能不知道!】



年輕藝人余苑綺罹患第三期大腸癌,安鈞璨因為肝癌過世,如此年輕便罹癌震驚了許多人。一直以來,我們對癌症都有很多疑問,例如:為什麼很多人年年做健檢,發現癌症卻末期?為什麼安潔莉娜裘莉沒有癌症,卻把乳房與卵巢都割除?為什麼有些癌友追蹤情況良好,幾年後卻復發?健康食品這麼多都說能抗癌,到底是不是真的?為了家人與自己,以下這12個問題,你不能不知道...


*一、癌症到底有多可怕?

根據衛福部國人十大死因排名,惡性腫瘤連續第33年蟬聯十大死因榜首,從2002年每8分15秒發現一人罹癌,到最新資料已成為5分鐘26秒,罹癌時鐘不斷加快。而每100人就有29人會因癌症過世,也就是3~4人之中,就有1人會發生這樣的遺憾。


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

【您不可不知!!十大癌症的發病徵兆】

國人罹癌比率越來越高,以下列出十大癌症的發病徵兆,請多多留心自己與家人的身體變化:







★肺癌徵兆★
需注意之異常症狀:咳痰、胸痛、發燒、屢發肺炎、氣管炎、體重減、沒胃口、癌細胞侵犯上肢疼痛。

致癌危險因子:粉塵、油煙、抽菸、石綿、家族遺傳基因…

《溫馨提醒》職業與生活環境中的危險物質必須特別注意,例如金屬業、礦冶業、肥皂生產、油漆製造業、合成橡膠業、無機顏料業、與石棉接觸者或過度暴露於放射線者…等等,由於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當確定診斷時,大多病人已發生轉移至其他部位而難以治癒。
統計顯示第一及第二期五年存活機會分別為70%及44%,晚期病人存活機會一般少於10%,因此運用正確檢測工具,找出最早期癌細胞十分重要。


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飲食小心「十個字」 ,不再「餵養」癌細胞】


癌症就像人身體中的「恐怖組織」,隨時可能傷害到身體。《自然通訊》雜誌上曾刊登的一份報告顯示,調整飲食可降低患癌風險。



最近美國馬薩諸塞總醫院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對13.5萬人進行研究,發現在可能引發癌症的因素中,飲食、吸菸和運動等生活方式占20%~40%,即表明高達四成的因素是在生活中可以預防的。那麼就從嘴邊開始,小心下面這十個字,拒癌於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