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肺癌基因檢測新利器:液態生物檢體】

根據行政院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民國103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位居國人主要癌症死亡率排行之首,當年全國肺癌發生人數11751名,死亡人數為9,167名,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 19.9%,且肺癌死亡人數有逐年增加之趨勢。



在國內罹患肺癌的病人中,超過6成的比例為肺腺癌,早期肺腺癌並無明顯症狀,多是在腫瘤壓迫至正常器官或組織時,患者才會察覺異狀,因此約有75%的病人在就醫時,病情已發展為晚期肺腺癌 (IIIB, IV期)。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隱形殺手腎癌致死率高 出現3徵兆快就醫】




台中1名63歲的羅先生,每年定期作健檢,前年檢查時發現腎臟內有1顆小結石與水瘤,持續追蹤並無異狀;但今年再次檢查時發現右腎出現一顆超過5公分的腫瘤。

收治病例的泌尿科黃鐘銘醫師檢查後表示,這顆腫瘤是早期腎細胞癌,手術切除後,目前已出院。所謂的腎細胞癌是由腎細胞不正常分裂、成長所形成的,一旦有足夠數量的癌細胞生成便會在腎臟內形成腫瘤。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 「乳癌無法預防」, 醫師:慎選洗髮精、遠離塑膠】



人人聞癌色變,但台大醫院調查發現,兩成女性乳篩異常,卻遲遲不回診,原因竟為沒空、很忙、很麻煩,醫師提醒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年滿20歲就應每年接受檢篩。


台大醫院上午發表研究成果,癌症篩檢中心醫師程劭儀表示,分析最近三、四年的乳癌篩檢發現,乳癌篩檢陽性者的回診率僅有八成,並沒有想像中的高,有二成乳癌高風險的女性並未回診複檢。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C肝真可怕 甲狀腺癌死亡率11倍! 】


國內一項長達20多年追蹤研究發現,與一般人相較,C肝感染者在腦血管病變、腎臟病、糖尿病等罹病風險偏高,如罹患攝護腺癌、甲狀腺癌,死亡率更分別為一般人的4倍、11倍。





研究主持人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李美璇推測,應與C肝病毒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有

關,長期下來,影響了感染者的免疫反應。建議C肝感染者,應定期抽血篩檢RNA,如為陽性
應該立即接受治療,越晚治療,不僅療效較差,死亡率偏高,醫療成本也較高。


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 心肌梗塞險喪命! 該如何預防?】

【開車時胸痛襲來 心肌梗塞險喪命! 】





症狀多為心悸、胸痛悶等 甚至毫無徵

心肌梗塞令人聞之色變,金管會前主委龔照勝、寒舍集團創辨人蔡辰洋都因心肌梗塞過世,相繼不到3個月,令人不勝噓唏。去年知名女作家施寄青、政商界名人翁大銘也都因此過世,坊間有更多人因心肌梗塞猝死,民眾應有預防觀念,平時掌握自我健康很重要。


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 5年做了3次大腸鏡都沒發現腫瘤?做「大腸鏡」前,你必須知道的5個關鍵 】

5年做了3次大腸鏡都沒發現腫瘤,結果因大腸腺癌過世?!

           做「大腸鏡」前,你必須知道的5個關鍵 !!


「為什麼有人做了大腸鏡,結果還是大腸癌?」這個問題,在我的門診中頻頻被問起,由於


大腸癌發生率在台灣已連8年位居癌症第一,不少人都知道該去做大腸鏡才能及早預防,但除

了擔心清腸的不舒服,也擔心做了到底有沒有用?




多年前曾發生過,名人的母親5年做了3次檢查都沒發現腫瘤,最後因大腸腺癌過世,他憤而


控告醫院。這則新聞在當時引發話題,凸顯大腸鏡檢查可能仍有盲點存在。醫學發達的今

日,我們仍不敢保證有100%完全預防癌症的工具,但大腸鏡檢查確實是目前降低大腸癌發

生率及死亡率的有效工具。如果你選擇大腸鏡檢查,在醫學指引上其實有幾項檢查品質指

標,可做為受檢前的參考。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熟男共病?小心勃起功能障礙及攝護腺肥大 】


熟男共病?小心勃起功能障礙及攝護腺肥大




勃起功能障礙及攝護腺肥大,是許多中年以上男性的共病。根據台灣男性醫學會調查發現,台灣年逾40歲以上的男性,每5人就有1人有共病困擾,醫師提醒,唯有掌握「認識共病、自我評估、積極行動」3原則,才能遠離男人共病。


根據台灣男性醫學會調查發現,許多男性步入中年後,腰粗體胖,看似幸福肥,卻隱藏健康風險,其中最難以啟齒的是床上欲振乏力,以及頻尿夜尿,小便時滴滴答答,不僅象徵身體亮起警訊,更讓兩性親密關係蒙上陰影。



2016年7月6日 星期三

【 不愛吃甜食,為什麼還是得糖尿病?糖尿病的6大迷思】

你或身旁親友患有糖尿病嗎?根據健保署資料,2015年全台近138萬糖尿病確診病人;且保守估計至少仍有30、40萬名糖尿病隱形病患。

生活中充斥各種對糖尿病錯誤的觀念,讓民眾顯得無所適從:「糖尿病只是因為愛吃甜」、「打胰島素會洗腎」、「糖尿病只能吃芭樂或番茄」等。破除6大迷思,對抗糖尿病,你能積極甚至它和平共處。


◎迷思1:糖尿病只是因為愛吃甜食、喝飲料





有些民眾納悶,「我不愛吃甜食或喝飲料,為什麼還是得到糖尿病?」國民健康署指出,「吃甜食並非直接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但吃甜食易導致肥胖」;肥胖、缺乏身體活動量及基因遺傳等多重因素都會增加罹病風險。

因此,有些民眾可能不吃甜食,但仍有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暴飲暴食、愛吃高熱量食物,或缺乏運動習慣等,都容易讓糖尿病悄悄找上你。

對抗糖尿病,得從改變日常生活做起。不只減少甜食、飲料等「糖」份攝取,每日應攝取的澱粉類則盡量選用五穀飯、糙米飯等取代精緻澱粉(麵包、白飯等);並避免油炸、勾芡等高熱量食物,且每天攝取的總熱量不超過建議量(可參考國健署網站或和醫療團隊討論)。

民眾還要力行每週至少150分鐘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美國醫學雜誌:做這件事 降低13種癌症風險】

【美國醫學雜誌:做這件事 降低13種癌症風險】 




「癌症」似乎越來越普遍,相比10年前和20年前,人們現在對於親戚或朋友中有人罹癌好像已經不再是什麼稀奇的事,且原先多見於老年人的癌症,也出現了向青壯年甚至少年擴散的趨勢,但對於癌症光是聽到這兩個字仍會令人膽戰心驚,以往對於癌症的預防,都以倡導健康飲食、戒掉不良生活習慣像是喝酒、抽菸、熬夜等,但根據美國醫學雜誌指出,「其實只要做對一件事,就能降低13種癌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