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 胰臟癌致死率高 抽菸是重要危險因子】


胰臟癌是國人好發癌症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胰臟癌是國人第八大癌症死因,發生率及死亡率都逐年在升高;醫師提醒,臨床顯示,抽菸是造成胰臟癌的重要危險因子,想要預防胰臟癌上身,最好別抽菸。

*出現黃疸、肚子疼痛及體重減輕 多已是晚期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廖偉智於2016臺灣醫學週系列演講中表示,發生胰臟癌的原因和抽菸有很大關係,肥胖、糖尿病及遺傳也是危險因子;而且胰臟癌早期往往沒有症狀,直到出現黃疸、肚子疼痛及體重減輕時,則多已是晚期,在治療上會較棘手,致使胰臟癌的發生率幾乎和死亡率相當,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

*內視鏡超音波可診斷小於2公分胰臟癌
胰臟癌的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為優先;廖偉智醫師指出,目前可透過內視鏡超音波診斷小於2公分胰臟癌,並且能藉由內視鏡超音波指引細針切片,可使胰臟癌診斷敏感度高於九成,進而能及早發現病灶,
及時做治療。而對於無法切除的胰臟癌,可考慮先化療與放療使腫瘤縮小之後,再進行手術切除。

*預防胰臟癌 不抽菸、控制體重
胰臟癌是高度惡性的癌症,大約有9成病人無法以手術來治療,且根據統計,胰臟癌的5年存活率低於5%。廖偉智醫師強調,胰臟癌危險因子包括抽菸、肥胖、糖尿病與遺傳等;所以,想要預防胰臟癌,最好是不抽菸、控制體重。(來源:健康醫療網)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摸到頸部硬硬的 當心是甲狀腺癌】


目前在台灣,每10萬人中,約有5至7人罹患甲狀腺癌,是女性10大癌症發生率的第5名,好發於20到45歲,雖然比例低,但是發生率有逐年上升傾向,讓人不得不注意甲狀腺癌的重要性。

20~25%髓質癌患者 有家族遺傳傾向

甲狀腺癌成因多不明,目前證實最有關連的是輻射暴露(例如居住在輻射汙染區域、兒少時頭頸部或胸部上方曾接受過多X光等輻射性檢查或放射線治療),而且可能在10至20年後才發生,此外,有約20~25%的髓質癌患者具有家族遺傳的傾向,有些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可能與甲狀腺惡性淋巴瘤的發生有關。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黃晞育表示,甲狀腺癌一般可分為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分化不良(未分化)癌、轉移癌與其他較罕見癌類,其中以乳突癌所佔比例最高(約75%),其次是濾泡癌(約15%),而其他的癌則發生比率較少,髓質癌、分化不良癌各約佔5%。

盡早治療 預後良好 一般而言,分化良好型癌(乳突癌及濾泡癌)在人體所有癌症中,相對而言算是生命危害很少的癌,主要是因為其生長緩慢,而且可使用手術切除、放射碘131、甲狀腺素治療等治療方法,在一般狀況下,病人的預後良好。

甲狀腺癌最常見症狀是頸部摸到腫塊,或在健康檢查接受甲狀腺超音波而發現腫塊,如果腫塊摸起來是硬而且表面不平滑,則要考慮乳突癌的可能性,但濾泡癌有時摸起來是軟而有彈性,還有,有些患者也可能會摸到頸部淋巴結,此外,比較少出現的症狀有: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呼吸困難及胸部不適、體重減輕等。

另外,做過甲狀腺全切除的病人,醫師會根據病人年齡、性別、癌細胞的種類、腫瘤大小、局部和淋巴腺侵犯程度來決定是否做放射性碘-131治療,黃晞育醫師表示,施行甲狀腺全切除術後,理論上體內甲狀腺球蛋白數值應近於零,若術後追蹤顯示逐漸上昇的甲狀腺球蛋白,則表示有局部復發或轉移情形發生。(來源:優活健康網)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該戒了!最新研究:吸菸恐導致每年150次基因突變】


最新研究發現,每天抽一包菸,將誘發肺部細胞在一年內基因突變高達150次,該研究並證實吸菸與各器官基因突變有極大的關聯。

綜合外媒報導,吸菸與癌症的高度相關的說法早被證實,而這份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的研究有了數字上的根據,研究報告顯示,若每天抽一盒香菸,每年將可能造成吸菸者的肺細胞高達150次的損傷性突變,並影響到身體其他重要組織。

研究報告指出,一般來說,癌症是由細胞中去氧核醣核酸(DNA)的突變所引起,而吸菸將直接影響人體內各種器官,其中在肺部觀察到最高的DNA突變率,但也在其他器官如膀胱、肝臟及咽喉等部位發現與吸菸有關的DNA突變。報告稱,吸菸會誘發17種以上的癌症,但目前科學家仍不清楚背後的機制。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與抽菸相關的疾病每年在全球導致600萬人去世,如果照目前的趨勢下去,世界衛生組織預測本世紀將有高達10億人死於菸害。(來源: 自由時報)
了解更多健康資訊,請上一昇官網喔 http://www.makegene.com/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胃癌初期=胃炎? 一張圖讓「隱形症狀」全現身】



現在人飲食習慣與生活習慣不佳,常常有胃痛的毛病,而且不良習慣也容易導致癌化,到底胃炎與胃癌怎麼區分,胃癌的初期又有哪些症狀呢?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陳若白醫師表示,胃癌初期大多數人不會有症狀,且常見症狀與胃炎、胃潰瘍等雷同,因此,建議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搭配定期健康檢查,才能有效降低為癌的風險。

胃癌初期大多數人不會有症狀,即使有不舒服,常見的症狀為消化不良、肚子不舒服或上腹脹痛,噁心、溢酸水、胃口不好、胃灼熱感、腹脹、打嗝、食慾不振、胃口改變、全身倦怠無力或者是下痢等,與胃炎、胃潰瘍等很難區分,所以,定期檢查與良好習慣才是防癌之道。(來源:東森新聞雲)

了解更多健康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每47分鐘奪1命!6招遠離腦中風風暴】


秋冬季節交替,天氣忽冷忽熱,好發腦中風,根據國內統計,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因腦中風而死亡。國民健康署強調,中風是可以有效控制的,民眾除了要注意FAST的初期症狀、把握黃金時間就醫、即時治療和積極復健之外,平時牢記且落實健康6招,也有助遠離腦中風的威脅。

*腦中風奪命快又狠 和死神搶命「快、快、快」

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2年全球人口有30%、約1750萬人死於心臟血管疾病,其中有670萬人死於中風。另依據衛生福利部104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共奪走1萬1169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統計結果也顯示60至79歲是中風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

國民健康署表示,國人的中風類型以缺血性中風為最多,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之殘障等後遺症。民眾可牢記FAST(快、快、快)的口訣,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送醫爭取治療時間。

【腦中風FAST口訣】

「F」就是FACE—臉歪: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

「A」就是ARM—手軟: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

「S」就是SPEECH—大舌頭: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

「T」就是TIME—記下時間、快打電話:當上面3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

此外,腦中風病發後的6個月是復健的黃金時期,運動能力恢復最快,這期間配合醫療專業人員的復健治療計畫,能降低身體殘障程度,重拾日常生活功能,拋開病後憂鬱。
*預防勝於治療!健康6招向腦中風說NO!

不過,更重要的還是預防勝於治療,大部分的中風是可以藉由健康的飲食與生活型態、積極控制三高來預防的,國健署表示只要把握6大原則,就夠降低罹患中風的風險。

【6招預防腦中風】

1.掌握三高數字:若發現有三高問題,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如需用藥,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將三高數值控制在血壓<140/90mmHg、醣化血色素<7%、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0mg/dl。

2.選擇健康飲食:養成三餐定時、少吃零嘴及含糖飲料的好習慣,飲食要包含豐富的蔬菜水果;挑選低鈉飲食,每日鈉鹽量攝取維持2.4克以下(約1茶匙)。

3.養成規律運動:維持每週5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

4.維持健康體重: BMI值應維持在18.5至24.9之間,腰圍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若能適當減重,預期每降低10公斤體重,血壓約能降低5至20 mmHg。

5.拒絕菸品危害: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

6.定期健康檢查:利用國健署提供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及早發現身體異常,調整不良生活習慣及控制三高等危險因子,遠離疾病威脅。(來源:華人健康網)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失眠睡不好,萬病纏身!「垃圾睡眠」罹癌率增50% 】


失眠人口有多少?2016年初衛福部公布,國人一年可以吃掉3.39億顆安眠藥,創下歷史新高。睡不好,當然萬病纏身,對照2015年國人癌症與十大死因統計,平均每約5分鐘就有1人罹癌,慢性病更成為老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睡不好對健康的影響


 
《1.5倍癌症 》
提高1.4倍乳癌;2.0倍大腸直腸癌;3.0倍攝護腺癌等癌症風險。美國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即使經常運動,但睡眠少於7小時者,罹癌機率仍比一般人高50%。

《5倍高血壓 》
研究指出,長期失眠或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者,高血壓罹患率竟高出一般5倍。

《4倍心血管疾病 》
打鼾、失眠都會增加中風與動脈栓塞、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使心臟細胞加速死亡。

《6倍憂鬱症 》
即使沒有憂鬱病史,長期失眠的人與一般人相比,罹患重度憂鬱的機率高出6倍。

《2.95倍糖尿病 》
即使是健康人,一晚沒睡好,隔天就可能出現類糖尿病症狀。

《6公斤肥胖 》
睡不好時,多餘的熱量會變成脂肪囤積,使人更易發胖。反之,優質熟睡一日可消耗300大卡,半年就能大瘦6公斤!

《腎臟病、痛風 》
睡眠異常和夜間缺氧會破壞尿酸的代謝平衡,使體內尿酸量增加,引起痛風,造成腎臟功能障礙。

*兩類好食物幫助睡眠

(一)維生素B群:安定大腦神經,掃除疲勞感
維生素B群共有8種,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安定神經與肌肉,撫平煩躁不安的情緒。在醫學上,有睡眠障礙、長期感到疲倦的人,也常有缺乏B群的現象。另外,因睡眠荷爾蒙的合成仰賴維生素B6的幫忙,更顯示維生素B群對睡眠的重要性。

特別要注意,若在晚上補充大量B群(如服用保健品),反而會使精神大為提振,引起嚴重失眠。因此,從食物中攝取最佳,若有服用保健品習慣的人,則建議在中午前補充。
● 以糙米、胚芽米為主食。日本醫學博士坪田聰醫師說明,糙米、胚芽米、小米、純可可粉中含有豐富的GABA(大腦中幫助穩定情緒、促進睡眠的重要神經物質)。
● 大火烹調、反覆烹煮,加熱的過程會破壞維生素B群,料理富含B群的深綠色蔬菜時,建議採快炒、快速汆燙,避免過度燙煮使營養流失。
● 含糖飲食、甜食、酒精飲品需要大量的維生素B群幫助代謝,減少食用此類食品,便能改善疲倦感與睡眠品質低落。
● 早餐的牛奶、優格、豆漿、沙拉加入啤酒酵母粉,此為啤酒花與大麥製成的富含必需胺基酸、B群的營養品。

(二)鈣、鎂:安穩腦神經,提升睡眠品質

鈣是穩定神經的重要營養素,可使肌肉放鬆、緩解焦躁不安的情緒並幫助睡眠;鎂能幫助神經傳遞、維持心跳節奏。鈣與鎂加在一起,便是最棒的天然鎮定劑。
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的調查,國人每日的平均鈣攝取量嚴重缺乏,只佔了建議攝取量的一半!要擁有優質睡眠,務必補足體內的鈣與鎂,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補充時建議以鈣:鎂為2:1 補充。
● 每天約喝360 ∼ 480c.c的牛奶或優酪乳,可以補充一日鈣質所需。
● 多吃小魚乾、帶骨鰻魚等鈣含量豐富的魚類。
● 將豆製品如豆干;海帶、髮菜等海藻類食物熬煮成湯,一次能補充豐富鈣質。
● 料理上灑上堅果如南瓜子、開心果、花生,以及含鎂量最高的腰果,能輕鬆平衡體內鈣、鎂。(來源:良醫健康網)
※造訪我們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 吃完飯就胃痛…「胃潰瘍」會變胃癌嗎?20年名醫:有這5種狀況別再拖,快去看醫生吧!】


*胃潰瘍—離癌症最近的一種潰瘍病

提起潰瘍,很多人會想起口腔潰瘍,不就是上火了嗎?有什麼要緊的。的確,潰瘍是皮膚或者黏膜等表面組織上的一種潰爛,一般區域不大,對身體的傷害也不致命。可是,口腔潰瘍也許忍忍讓它自己恢復,胃潰瘍卻不同。

在所有的潰瘍疾病中,胃潰瘍是最應該警惕的,因為它離癌症最近。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的一種,之所以會出現潰瘍,是因為胃黏膜被胃自身分泌的消化液消化掉了。

大家可能會有疑問,胃酸不是不會傷害胃黏膜嗎?那是正常健康的情況,當胃黏膜被幽門螺旋桿菌損害時,當長期飲酒或者長期服用阿斯匹靈等藥物時,當精神長期過度緊張或憂慮時,當飲食長期不規律時,胃黏膜本身就處於非常脆弱的狀態,倘若再有一些刺激作為導火線,就很容易出現胃潰瘍。顯然,胃酸是出現胃潰瘍的決定因素。

一般來說,當你在飯後一個小時之後,感覺上腹部有燒灼樣的疼痛或者鈍痛,然後自己會慢慢減輕,這就是典型的胃潰瘍症狀。此外,假如常常感覺到饑餓、胃部不舒服、胃部飽脹、噯氣、反酸等,都要考慮是否胃黏膜已經出現潰瘍。

對於胃潰瘍,我們必須重視,因為它有癌變的可能性,而且並不罕見。當胃部疼痛從規律變為不定時發作,當鈍痛變為隱痛,當你服用之前治療潰瘍的藥物不再管用,當你開始出現吐血現象,當出現黑色甚至柏油狀的大便時,一定要儘早去醫院做胃檢。

即使沒有引起癌變,它也可能導致胃出血、胃穿孔、幽門梗阻等嚴重後果。而且,由於胃潰瘍的特點是病程很漫長,可以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而且常常伴隨著慢性活動性胃炎等,使得病情較為複雜,如果不及時治療,對健康會造成極大危害。

但另一方面,真的有了胃潰瘍也不必恐慌,我們國家的胃潰瘍患者為數不少,其中的大多數都還是不會轉為胃癌的。

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大約有1/10的人患過胃潰瘍。它在任何年齡的人身上都有可能出現,只是50歲左右的人更為多見,無論男女。所以這個年齡段的人格外要注意。

我特別想要提醒5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是,只要身體能感覺到痛,那就不可怕。疼痛是最直接的信號,可以逼迫我們去關注自己的身體。但假如感覺不到疼痛,那才是災難。我們根本不知道身體的某處已經傷痕累累了,依舊給它傷害,直到它徹底罷工,到時候一切都晚了。而老年人患上胃潰瘍,就是這種情況。

很多老人得了胃潰瘍,自己根本不知道。為什麼呢?因為不疼。臨床上我們叫它無痛性潰瘍,主要是因為老人的疼痛神經不那麼敏感,所以對不夠明顯的疼痛往往感覺不到。因此,老年人尤其要當心,一旦胃有不舒服的感覺或者心窩痛,就要去醫院檢查。倘若吐出咖啡樣的液體,別以為是火氣大,很可能是胃出血了。

假如在胃潰瘍剛剛出現的時候就及時治療,一般服藥4~6周,病情就可以得到明顯控制。只是,在疼痛等症狀緩解之後,還要繼續持續治療1~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行。

我見過很多年輕人,得了胃潰瘍,自己不當一回事,隨意停藥甚至根本不治療。至於飲食和生活習慣,依然我行我素。這樣做的後果只有一個,讓胃潰瘍反復發作。所以,大家不僅要遵醫囑服藥,還要堅持服藥,千萬別稍有好轉就擅自停藥或者換藥。

*胃癌—隱形卻致命的胃病
不管是多麼沒有醫學常識的人,也會談癌色變。和其他癌症一樣,胃癌讓我們突然離死亡很近,是人人都害怕的疾病。也許你還不知道,胃癌是我國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在我國極為常見,危害性非常強。

除了其致命性後果之外,胃癌最可怕的一點在於,近7成的胃癌患者早期是沒有明顯症狀的,因此很容易被我們忽略。等到患者感到明顯不適時往往已經是中晚期了,而中晚期的癌症,往往是極難控制病情的。

臨床上我見到很多患者,在拿到檢查結果時都難以置信,難以接受,自己明明沒有很難受啊,怎麼就胃癌了?是的,胃癌早期往往沒有特異症狀,或者會出現一些非常普通的消化道疾病,跟胃炎和胃潰瘍的症狀相似,特別容易被忽略。而且這些症狀在吃了胃藥後會很快好轉,以至於真實的嚴重病情被輕輕掩蓋了。

我不開車的時候,經常會請一位固定的計程車司機送我回去,這位司機師傅跟我年齡相仿,性格開朗很健談,平時煙酒不沾,但由於職業關係,飲食不可能特別規律,我常常會勸他自己多注意點,別得胃病,他也總是樂呵呵地答應著。

有一次接我上班時,我注意到他表情不大舒服地按了會兒胃部的位置。職業敏感讓我猜測他的胃可能有毛病,就極力勸他進醫院做個檢查。他連連擺手說不用,只是稍微有一點點胃疼,哪那麼嬌氣。看我很嚴肅且前所未有地堅持,他很不情願地跟我進了醫院。

檢查結果出來把他給驚呆了,病理切片顯示他已經罹患胃癌,幸好是早期。後來我勸他做了手術,他恢復得相當不錯。但如果等到晚期,癌細胞從胃部擴散開,就算做手術希望也不大了。

這位司機是幸運的,在胃癌早期可以被發現,而早期胃癌九成可以被治癒。等到癌細胞大面積轉移,出現消瘦、貧血、四肢乏力、持續性腹痛等晚期癌症症狀時,今天的醫學水準已經很難控制病情了。所以,對於胃癌來說,預防以及儘早發現是最關鍵的。

假如你或者你的親朋好友中有40歲以上,患有胃潰瘍、胃息肉、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性胃炎,或者胃大部切除術後15年以上的人,一定要儘早做胃鏡檢查,密切關注是否有癌前病變。別因為對胃鏡心存恐懼而不肯檢查,這是目前診斷胃癌最好的方法。

假如你或者你身邊的親朋好友的工作,需要長期暴露於硫酸塵霧、鉛、石棉、除草劑中,要提醒他們,因從事這些職業的人群胃癌風險明顯偏高。

至於該怎樣預防胃癌,首先我們要不吃或者少吃鹹菜、香腸、酸菜等含有亞硝胺類物質的食物,少吃過度刺激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養成良好的飲食與作息習慣。同時,積極治療並且複查各種胃病。

雖然胃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很高,有胃病的朋友也不必過於恐慌。一般來說,從正常的胃到長了癌細胞的胃,要20多年的時間。在這漫長的階段中,任何一個時期進行檢查,把胃病很好地控制住,就能阻斷胃癌的出現或發展。因此,把胃癌控制在尚未出現或者萌芽狀態,才是較好的應對策略。(來源: 良醫健康網)
了解更多健康資訊,請上一昇官網 http://www.makegene.com/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喝太多含糖飲料 容易得這些癌症】


喝太多含糖飲料,不只會造成肥胖、糖尿病、心臟-代謝性疾病等多種問題,還可能導致多種癌症。過去研究顯示,含糖飲料可能增加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等風險,美國最新研究更發現,子宮頸癌存活患者往往喝較多含糖飲料,這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遠離癌症 應避免吃太多糖
研究作者認為,想要減少民眾糖分攝取量,應將重點放在低社經地位族群、年輕男性族群,特別是曾有子宮頸癌病史族群,更要避免攝取額外糖份。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16年10月號〈轉譯癌症研究〉期刊(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
過去研究早發現,含糖飲料與肥胖、糖尿病、心臟-代謝性疾病及一些癌症息息相關。越來越多人罹患癌症,攝取過多糖份這種危險因子日漸重要。
研究資深作者美國路易西安納州立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公共衛生學教授梅琳達‧少森表示,近來不少研究發現,含糖飲料攝取量與胰臟癌、子宮內膜癌風險有關,大腸癌復發機率、癌症存活患者死亡率等,也都與含糖飲料大有關聯。

*有無罹癌 都不要吃太多糖
研究團隊分析2003年到2012年間「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報告」中的22182名成年人數據,對照這些人攝取含糖飲料與癌症發生之間的關聯性。結果發現,女性過去曾有子宮頸癌病史的人,常喝很多含糖飲料,其他癌症存活者一天透過含糖飲料吃下30到40公克的糖,子宮頸癌存活者的糖份攝取量明顯增加,一天透過含糖飲料攝取到的糖分達60公克。

研究作者指出,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從含糖飲料所攝取的熱量,一星期最好不要超過450大卡,或一星期不要喝超過三罐12盎司(約355毫升)的汽水。一般人多半不曉得自己吃了多少糖,從研究結果來看,限糖策略應著重於低社經地位、年輕男性,而無論有無罹患癌症,也都要盡量限制糖份攝取,子宮頸癌存活者也是一樣,不宜攝取過多糖份。(來源:健康醫療網)
了解更多健康資訊請上一昇官網《www.makegene.com》幫助您了解更多。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 肺癌家族史家庭 當心晚期肺腺癌風險】


一名年約50歲的許女士(化名),連續一年出現慢性咳嗽的症狀,前三個月更產生胸悶及骨頭酸痛的現象,不以為意的她,以為只是工作太累所導致。但是因骨頭酸痛加劇來院求診,經由檢查發現罹患肺腺癌,同時已經有多處骨頭轉移及右胸惡性肋膜積水。未有抽菸習慣的許女士,確診為遠處轉移的晚期肺腺癌,而許女士的父親為不吸菸的肺癌患者,由此可見肺癌家屬對於肺癌風險應多加留意,若有類似情況,建議立即進行檢查。

台灣肺癌盛行率,其中高達九成女性肺癌族群為非吸菸者,且組織細胞形態以肺腺癌為主。台中榮總整合性癌症中心張基晟主任表示,亞洲民眾肺癌的形成原因,大約一半肺癌的形成跟抽菸有關,也有相當大的部分是不知道確切原因。其他肺癌的可能相關危險因子包括有毒物質的暴露像石綿、砷、鎳、鉻,二手菸,曾罹患間質性肺病及肺結核者,有家族史等等。

根據國科會與衛生署共同贊助之肺癌研究,針對1,125位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以低密度電腦斷層(LDCT)進行篩檢分析,發現481 (42.8%)的肺癌家屬,肺部出現非鈣化結節,追蹤至第二年其中有19位家屬目前已證實罹患肺癌。而肺部出現非鈣化結節者,大部分不是癌症,但是仍需追蹤,並與照顧醫師討論。張基晟主任根據此研究數據分析,多發家族史(即直系家屬中超過1位以上罹患肺癌)其親屬罹患肺癌風險比一般人高出約20倍,單發家族史(即直系家屬中有1位罹患肺癌)其親屬罹患肺癌機率,則約為一般人的5倍,顯示肺癌家族史可能為影響肺癌發生的因素之一(依據民國九十六年衛生署,55歲以上肺癌資料)。

張基晟主任進一步說明,會得到肺癌是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之結果,基因可能只是其中原因之一。許多不抽菸的肺癌患者,或是直系家屬中有罹患肺癌之肺癌患者,經常誤以為因自身基因不良,才導致肺癌,甚至害怕遺傳至下一代。但事實上,基因具多形性而無優劣之分,民眾不需存有此迷思,也許某類型的基因較容易受目前環境影響而罹患肺癌,隨著環境的改變,另一類型的基因也可能提高肺癌罹患率。肺癌風險主要仍視基因對於環境的易感性而定,有家族史者應此視為可能危險因子之一,未來仍然需要更大型國家級研究發掘其中問題所在。

張基晟主任說明,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以肺腺癌和扁平細胞癌為主,目前非小細胞肺癌中的晚期肺腺癌治療藥物主要分為標靶治療與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根據標靶的存在與否,而有不同的治療藥物,像是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酪胺酸酶抑制劑適用與否,取決於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是否突變而定,患者在服用後,易產生皮膚乾燥、起紅疹或青春痘、腹瀉等副作用,另一類標靶治療為血管新生抑制劑,若是使用單株抗體類血管新生抑制劑則需與化療藥物合併治療。

而化學治療的部分,目前以鉑類搭配第三代化療藥物為標準治療,臨床研究顯示化療藥物對於晚期肺腺癌治療成效顯著,部分患者可能會產生白血球下降、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皆可藉由支持性藥物獲得緩解,例如新一代的化療藥物,每三週治療一次,輔以綜合維他命和葉酸等預防性給藥,傳統化療常見副作用的發生機率大幅減少,且不易產生掉髮的狀況,協助晚期肺腺癌患者改善生活品質。
張基晟主任呼籲,早期診斷治療對於肺癌患者相當重要,至於該不該作篩選,或是該針該對那類民眾作篩選,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若是民眾不幸發現罹患晚期肺腺癌,應儘快就醫治療,以免造成患者體力消耗,進而影響未來的治療成果,同時也需配合專業治療,以增加存活時間。此外,由於吸菸容易降低患者的藥物治療效果,吸菸肺癌患者應馬上戒菸,才可維持較佳的體力及降低相關併發症的發生機率,並提升晚期肺腺癌治療成果。(來源:癌症照護網)
了解更多資訊,請上一昇基因官網 http://www.makegene.com/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大腸瘜肉切除後 復發率高達20%】


近年來台灣食安問題嚴重,國人飲食習慣改變,目前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已經超過韓國,成為全球第一。依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推估全台大約有80萬人有大腸瘜肉,若無及早發現,恐有大腸癌風險。

不良的排便習慣也容易腸道老化造成腸道內長瘜肉,洪耀仁醫師表示,一位五十歲的歐巴桑,平日排便不規律,有時腹瀉有時便秘,便秘嚴重時會自行灌腸,有時會吃瀉藥,因為血便就診,當時她以為可能是痔瘡,經初步檢查後發現直腸以上的位置仍有出血的狀況,建議患者做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直腸上方接近乙狀結腸的位置有一個絨毛性腺瘤瘜肉,施行瘜肉切除手術。病理檢驗結果顯示,屬於絨毛性腺瘤瘜肉,並有高度不良化生突變,數年後轉為癌的機率非常高。

洪耀仁醫師表示,多數人因排便習慣不良,會用自行灌腸、吃瀉藥的方式來促進排便、清理腸道糞便。長期服用瀉藥則會讓腸道喪失正常蠕動功能。在沒有醫療人員的指導下,自行灌腸只能清除直腸下方的糞便,並無法將腸道內的糞便完全排出。

大腸瘜肉近來越來越年輕化,許多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外食者多,又因飲食習慣不良、作息及生活習慣不好,腸道提早老化,所以容易長出大腸瘜肉。

門診中,一位40歲年輕男性因為平日喜愛肉類、少食蔬果,因近來食安問題嚴重,自己又喜歡吃油炸、燒烤物,和麻辣口味的食物,加上看到余天的女兒余苑綺小姐罹癌的新聞,擔心自己身體有問題,前來找醫師檢查,結果竟然真的發現腸道內已有瘜肉。這位40歲的男子在診間處理掉大腸瘜肉後,還向醫師表示,也要帶著太太前來檢查。

醫師表示,大部分的大腸瘜肉初期都無明顯症狀,加上大腸瘜肉切除後,還是會再復發。其復發率據統計高達20%,所以要長期定期監測及追蹤檢查。(來源:元氣網)
了解更多資訊,請上一昇官網喔~http://www.makegene.com/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別輕忽!數十年便秘突「順暢」 竟是腸癌搞鬼 】


排便習慣突然大變,別輕忽以為是小事!一名五十多歲男子,從學生時代開始就是便秘一族,往往一整個禮拜才難得能夠好好的「解放」一次,且糞便又硬又粗,不過近幾個月以來,排便突然變得順暢,不但天天解便,甚至一天要照三餐跑廁所好幾次,糞便也變細,偶然檢查赫然發現已是第三期大腸直腸癌。

收治病人的台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煥昇強調,上廁所一點都大意不得,不管是糞便突然變稀、變形,或是排便習慣由規律變不規律、不規律變規律,只要大便有「變」都得當心。
原因在於,大腸直腸癌初期少有症狀,儘管國內近年在大力推動篩檢後,第一期、第二期的早期病人佔比,已經由過去的三成增加到四成,但多數仍屬發現為時已晚的晚期病人。

王煥昇說,不少人都是等到出現腹痛、貧血、吃不下等晚期症狀才驚覺自己已罹癌,尤其,其中約有二成五至三成已經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一問起來,共同點幾乎都是工作忙碌、壓力大,這才忽略種種的不舒服症狀,拖出遺憾來。

大腸直腸癌越早發現越好,王煥昇表示,早期腸癌如果能夠手術切除乾淨,幾乎就可算是「痊癒」了,即使是晚期的病人,只要積極治療,合併使用標靶藥物及化療,五年存活率也可超過20%至30%,甚至一半以上都有望撐到五年。

王煥昇強調,受惠於健保制度,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約有七成病人能有反應,其中三成腫瘤甚至縮小、不見,只不過平均一年後恐復發,所幸第二線標靶藥物可抑制更多的血管增生,第一線治療失敗之後依舊有武器可用,且後續還有第三線標靶藥物。

「醫師,聽說吃太多蛋白質不好哎」,王煥昇說,臨床常見病人不知從坊間、網路哪聽來不確實的傳言,擔心吃這不好、吃那不好,離譜的甚至誤以為可以餓死癌細胞,到頭來卻只搞得自己營養不良、身體虛弱,根本無法好好完成抗癌治療。

王煥昇強調,抗癌除了積極治療之外,飲食均衡更是重點,不但佔比應達三成的蛋白質絕對不能少,其他各類營養素也要到位;健康人則要注意定期接受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來源:元氣網)
了解更多健康資訊,請上一昇官網 http://www.makegene.com/